设为首页
邮箱:1050151929@qq.com
电话:15811463692
 相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竹友天下>>竹子伙伴                       

陈凯歌的《梅兰芳》,拍了半部好片子。
发表时间:2009/1/12 12:35:02     文章来源:草稿正起      文章作者:毛竹     浏览次数: 3612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竹子点评《梅兰芳》

看了陈大导的《梅兰芳》,感觉前半部分收魂摄魄,后半部分平平常常。

也就是前半部分好的不得了,后半部分差的不得了。

也就是说青年梅兰芳余少群演得收魂摄魄,可是中年梅兰芳黎明演得平平常常。

也就是说,陈大导不当换演员,当让那个青年梅兰芳余少群演完全场。

不过总的来说《梅兰芳》比《无极》可是强多了。

那个青年梅兰芳,和王学圻饰演的师傅“十三燕”同台,仅只用目光就打动了全场多少观众,仅用神态就让多少人失魂落魄,凡尘中多少凡身凡体从此魂魄不在。

而青年梅兰芳和师傅“十三燕”打擂更为精彩。

片中首先展现的“死别篇”是讲年仅17岁的余少群扮演的梅兰芳在戏剧家齐如山的鼓励下,与他最重要的师傅“十三燕”打擂台。梅兰芳虽然担心伤害师傅“十三燕”可是又身不由己地伤害师傅“十三燕”。而的御赠“黄马甲”更是让牛哄哄的“十三燕”不肯随人气大潮让位梅兰芳,反而成全了梅兰芳的叛逆。

而这段经历堪称京剧“梅派”发展的重要时期。梅兰芳的出现,动摇了与梅家有三代情义的老艺人“十三燕”的地位,胜负已定,梅兰芳劝说“十三燕”放弃演出,却遭到了“十三燕”一句“输不丢人,怕才丢人”的拒绝。展现了“十三燕”这位老戏骨与梅兰芳亦敌亦友的神秘关系。

“我”的退缩和“本我”的一往无前,形成鲜明对比.那个“我”是现实中的梅兰芳,那个“本我”是艺术的梅兰芳。那个“本我”是不惧怕师傅“十三燕”的,更不惧怕师傅“十三燕”是清末著名演员的。且这两点更激起了“本我”的斗劲。余少群不仅目光收人魂摄人魄,骨子更是收人魂摄人魄.可不是青年梅兰梅不仅收了观众的魂魄,就连师傅的魂魄都被他身不由已地收走了。

有一句揭秘式台白:“十三燕死前说是等这等那,其实是等畹华‘驾到’呀!”

这些细节拍绝了!这么好的细节可能也与陈大导自己的故事有关。当年的陈凯歌“克死”父亲收了父亲的魂魄。陈大导在他的电影中表现自我,这是一个精彩。

这个青年梅兰芳走在凡俗之间,苑如深夜中一个悄然下凡的一位翩翩玉男,身上放射出一种梦一般的宝石灵光。梅兰芳身子恍惚并没有动,可是魂灵里却有一千个一万个梅兰芳在那里独自练剑孤独舞剑。你看他体态轻盈,动作端庄稳重,他的一举一动均被那寒寒剑光闪闪冰光,嗖嗖风声所包围。犹如把自己围在水泼不进的玉色弧光圈里。苑如把自己置身在高外不胜寒的凄美朦胧的月光中。而那个翩翩玉男走在凡俗之中,不论走到哪里,都如同月光,照亮凡世里的黑暗、幽暗、陈旧、杂乱、肮脏。可是这一切又更显出青年梅兰芳的飘然出尘,玉树临风,那种美让人的心禁不住隐隐地作痛起来,那种俊让的人心禁不住隐隐地揪心起来。让人禁不住想起“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这样的句子。

我回来禁不住再搜了一下“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名子的来源。此句语出《后汉书•黄琼传》。语本《后汉书·黄琼传》“峣 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本意是“《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之意。 “皎”,指玉石之白;“峣”,为高直貌。其义不言自明:品行高洁如玉石之白者,最容易受到污损;性情刚直卓而不群的人,往往容易横遭物议。

而这里我用这句,是感觉陈凯歌抓住了梅兰芳的神韵,让所有的人都感觉到了梅兰芳在古色古香陈旧腐烂品行品貌如玉石之白,担心他受到污损;陈凯歌用细节展示梅兰芳性情刚直卓而不群,让所有的观众都担心他横遭物议。

让我禁不住想起俊美脱俗感悟超群跳楼自杀的张国荣,让我禁不住想起满腹经伦飘逸出尘后被枪毙的二伯毛高仲。因为这样的美男俊男会让整个社会上的男男女女惦记痴迷神往动魂动魄。美的让整个社会人都想占有之、把玩之、毁灭之。爱美之心人皆有知。这样的美让所有的人担心揪心痛心,生怕这种美会被这个社会的人挣抢,生怕这种美难逃被破损被毁灭被玷污的悲剧命运.

虽然那种自怜惹人怜,虽然那种自怜剑光朦罩着,可是那种让人痛惜珍惜挽惜的美,让人感觉到没有人可能从滚滚红尘漫漫世俗中抢救出.

那种俊让人的身子跟着青年梅兰芳慢慢地飘起来,缓缓地动起来。特别触到那目光,那一种虽然有剑光保护但更显楚楚可怜楚楚动人的目光。我的心里不仅惊呼起来,那一定是梅兰芳魂兮归来也,魄兮回来兮!

可是后半部分.....

我想,可惜张国荣死了,不然。陈大导的后半部就有救了。

黎明根本就没有张国荣的眼神。而那眼神是想学也学不来的,那眼光是想做也做不出来的。就恍惚黎明根本就没有学过国粹京剧,更没有京剧的眼神,京剧的灵魂,京悱的神韵,就怎么能演得了梅兰芳?张国荣虽然也没学过京剧,可是那惊魂摄魂的优伶目光,却真的似那个中年梅兰芳的目光一般,别说是一般的观众,可是能连陈大导的魂魄都被它们收走。

可惜,逝者已去,空留无限怅然,没有人能救陈大导于后半部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一点可能陈大导的心里比谁清楚。

感觉前半部收人魂摄人魄,可是后半部分黎明却终是不能入。

黎明的演出让我想起一句成语就是“隔靴骚痒”。

要演好梅兰芳这样一位绝世名伶,首先就要有那种收魂摄魄的目光。梅兰芳当年再次去沪,演出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戏,一连唱了就是漫长的34天,创下京剧界的奇迹,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可能是就梅先生带给人们收魂摄的美。一种熏人的,一种醉人的,一种类似罂粟,类似冰毒,类似蛇毒,类似魔毒,类似巫毒,让人飘飘欲仙,如醉如痴地沉浸在其艺术境界中的魅力 。

就算是从普通意义上来说,那京剧演员特有善于亮相的电眼,那虽然不是同性恋但因演惯“青衣”擅长“旦角”生活中一定会有的一些的女人深情回眸,黎明都不具有。更不要说有梅兰芳大师那刻在骨子里的致命的孤独,那刻在嘴唇上谁也帮不了的致命无助,那一投足一抬手一般男人学都学不来的忧雅,那一颦一笑一般女人都比不上的多愁善感,那一出言一吐字天然带出的一种东方文化的凄美绝伦。

可是黎明眼无神,脸无一点女人的生动,骨子里没有致命的孤独,眼神有更没有致命的无助,和青年梅兰芳根本无法相比。更让人难以致信,在台上有创造那般醇厚流丽的唱腔的梅兰芳,生活中说话的声音会是那样毫无胸音毫无磁性。就如一台播放器没有音箱一般。而唱京剧人的发声是讲究的鼻后声,这使得梅兰芳的声音一定是那种就是小声也磁音磁磁胸箱悠悠的声音,怎么会是黎明那么干巴,毫无磁性和张力,气根本就没有提上去,气全从嘴里四泄野跑出来了--那纯是通俗歌的发音方式怎么会发生在“梅兰芳”身上?更让人不可思异的是,这个黎明的眼神居然是散的居然没有那个崇拜梅兰芳的日本鬼子眼有神有光,让人不禁疑问,陈大导是不是选演员选走了眼?还是无奈,为了票房只能走明星路线?黎明的演出使得观众被青年梅兰芳收走的魂摄走的魄,飘在半空中,没有归依;悬在半空中,无有驸骊。真是“魂魄荡荡悠悠,身体也跟着荡荡悠悠”。

当年上海流行一句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可是看看黎明的样子,可能全都吓跑了,连女人的心都没有打动,没有男人愿意“讨”他--黎明做“老婆”了。(请看梅大师照相,是不是有着京剧的拿腔作抛,眼眉情皆出,可是这一点黎明能演出吗?)

而表现梅兰芳这位艺术方面的宗师,用注射伤寒疫苗对付日本人,也还行,但是感觉有更好的细节可取。从敢于创新突破看来,梅是一个很有主见,弱中有刚的绝世优伶。但片子一味地表现梅先的弱,似乎和本人风骨有所不附。抗日战争期间,梅兰芳留居香港、上海,在敌伪统治下蓄须明志,拒绝演出有其事,更有画展被汪伪政府和日本人先入为主标订,梅大师愤然撕画,这样好的细节也当取。著名画家丰子恺赞曰:“茫茫青史,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有几人欤?”。这种骨性,但不一味是一个弱者的骨性,而是一个有骨性弱者的大气凌然。否则,与敢于首次把京剧推向国处,1敢于首次率团赴苏联及欧洲演出并考察国外戏剧,改于成为在京剧艺术家中出访最多和在国内接待外国艺术家最多的文化史节梅兰芳气场不对。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迁居上海,他排演《抗金兵》、《生死恨》等剧,宣扬爱国主义。表现的就是他的弱中有刚。

  抗战爆发后,日伪想借梅兰芳收买人心、点缀太平,几次要他出场均遭拒绝。梅兰芳考虑到在上海不能久留,遂于1938年赴香港。他在香港演出《梁红玉》等剧,激励人们的抗战斗志。

  梅兰芳在京剧上不但敢于改革创新,还善于吸收。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的新式舞台式样、灯光效果、化妆方式、服装设计等,回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

  回京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1916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1918年后,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艺术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1915年,梅兰芳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 故而创新突破当是主线,而不仅是擂败爷收爷的命,更重要的是创立了梅派。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中国首届旦角名伶评选,梅兰芳因功底深厚、嗓音圆润、扮相秀美,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一同被举为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因为创立了风格独具的“梅派”,被成为四大名旦之首。他的国内外出名很早,但到16岁他才起了“梅兰芳”这个艺名。)。



梅兰芳苦涩那几年是历经沧桑,心境忧闷,一个演员在表演力旺盛之际,因为抵抗恶劣的社会环境,而蓄须谢绝舞台演出,连嗓子都不敢吊,这种无法形容痛苦我相信改变的只是梅兰芳的外形,但是无法改变他的眼神和骨子的神韵,还有一举一动,那永远属于京剧“青衣”“旦角”那种收魂摄魄的美。这便是就是梅兰芳绘画,一半是为了维持生活,一半是借此消遣,改绘画,只为不憋死的作画,可是画出的还是那眼神,画出的还是那骨子。都带出隐现那种收魂摄魄的凄美惊艳之美。

陈大导表示这次拍《梅兰芳》找寻的不是京剧大师的丰功伟绩,而是要找寻一个被历史红尘泯灭的人,整部影片将会很有世俗感。可是再怎么世俗也掩不了梅眼梅骨,更掩不了梅大师那收魂摄魄的美,这才是!

而张大导更不当用章子怡、陈红、孙红雷这些老脸。因为看来看去是名星跑到梅兰芳的生活中去了,而是不梅兰芳身边的人向我们走来。章陈孙已经很难从本色演员的行列中走出来了。

章子怡演孟小冬,虽然演得有情有义,但是“须生”的唱功很难找出“冬皇”的气势。因为章子怡根本就没有京剧须生孟小冬的电眼电声拿腔作势的京剧骨,京剧脸,京剧魂,故而只有形没有神,注定是失败的。只因为比黎明强些,故而有黎明做掩体,还藏着不被群起而攻之。

这一次陈凯歌又给妻子陈红留个位置。陈红出演兰芳的第二任夫人福芝芳。而福芝芳也曾是京剧演员,前面还点儿辣味儿,可是却又没有辣出汗来。感觉差一些更好的细节。

孙红雷演的邱如白这一角色,从讲课和梅成知音,到放弃厅长有成“梅派”关键人物,都处理很好。真是后来孙的表演让人打一个问号。梅兰芳和邱如白的第一次相遇缘于梅去听邱的课,那精彩的对于京剧的破析:京剧的脸妆在于以不动展示心里喜怒哀乐。可是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在人生这场大戏中,孙红雷却忘了他是在上演一场京剧人生,以不动展示京剧人生的大动作,大表情、大怒大乐、大悲大喜。邱如白的大动居然恍惚是和自己对京剧的理解唱对台戏。自相矛盾。如果让他自己退出来看,可能他自己都会评论自己表演过火。

而在用人方面,陈大导当学学当年的王扶林,拍《红楼梦》一下子塑造一大帮人物:宝玉、黛玉、宝钗、凤姐、刘姥姥、贾母、晴雯等等,且这些演员再演什么都似是红楼梦中的某某跑其它电视电影中去了。这一点陈大导甚至当学学琼瑶,一口气推出林青霞、陈红、小燕子、林心如等等那么多的一代一代明星。这一点陈大导当学学电视女导演杨阳,《牵手》推出吴若莆、蒋文丽,《记忆的证明》推出日本演员浩二等。更可贵的是杨阳的《记忆的证明》居然几乎全部启用了新人。

而陈大导开夫妻店开到了家,如同冯小刚和徐帆,每一次陈凯歌都拿出一个陈红做秀,肥水不流外人田,其实效果并不好。冯小刚这次借《唐山大地震》终于扶起了徐帆这个扶不起的阿斗。可是陈凯歌再怎么扶陈红,陈红也只是琼瑶手下言情主角。

而和陈大导的一起堕落的还有张忆谋。推出巩莉、章子怡、周冬雨、闰妮、魏敏芝、董洁的张大导,最近也偷起了懒,起用名人高仓健等,当然这两位大导都不是整体的堕落,而是部分的,因为张和陈还在部分地推出新人。

而这一次陈大导拍的《梅兰芳》虽然只有半部好的不得了,也是让人感到中国电影的希望之光还在。

链接:

梅兰芳艺名的来历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秋天,喜连成班主叶春善带领他的科班在吉林演出。一天早晨,叶春善偕筹资组建喜连成的开明绅士牛子厚士到吉林北山散步。他俩边爬山,边闲谈,忽然发现有一人在小树林里练剑,但见他体态轻盈,动作敏捷,那剑被他舞得寒光闪闪,风声嗖嗖,把自己围在水泼不进的弧光圈里,牛子厚简直看呆了。他生平酷爱京剧,也观赏过不少武术高手的表演,但像今天见到这样的绝伦剑技,还是不多,他情不自禁地连连拍手叫好。那舞剑人听到有人喝彩,连忙把剑收住,两颊绯红,用手帕揩拭额头沁出的细密汗珠、恭敬地向牛子厚躬身施礼:“牛老板,喜群献丑了。”

  牛子厚这时近前定睛细看,只见面前这个年轻人仪表堂堂,气度潇洒,举止端庄,真是一个挑大梁的料子,便问道:“你可曾有艺名?”叶春善接答道:“我给他起了个艺名叫‘喜群’。”牛子厚沉吟良久说:“这孩子相貌举止不俗,久后必成大器,给他更名‘梅兰芳’如何?”叶春善师徒二人欣然同意。从此,就用了“梅兰芳”这一享誉国内外的艺名。

陈凯歌谈梅兰芳

  梅兰芳出生在南城的李铁拐斜街,那曾是八大胡同之一,娼优并列,处于社会底层。4岁丧父,14岁母亲去世,过继给伯父。7岁开始学戏,老师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没有吃戏饭的命。’我们看到他作为一代伶人的领军人物,看到他巨大的成功,却不知在最初时,观众只看到他的年轻漂亮,并未领略其技艺。他67年的人生中充满了挣扎与困顿。我们常说有人应运而生,有人应劫而生,他便是应运而生。中华民国前,女性不能进戏园子,恰是他吸引大量女性观众走进戏园。初出道时,京剧中的生旦净末丑,旦排最后,梅兰芳的出现,造成旦角可以挂头牌,甚至生旦并列的情形,实际上他改变了京剧行当角色之间的排位。他无愧地代表了那个时代。

竹子点评《无极》2007年
《无极》,荒唐至极!无聊至极!
报社发了电影票说是去看新拍出来的大片《无极》。我们欣然前往。
自从报社到了北京,难得这么悠闲。我和报社的女编辑杨小宁、周小霞、邓新华等结了伴骑了自行车,叽叽喳喳地往儿童木偶剧院骑。

在北京我很少骑车子。每当我骑上车子时,就感觉自己还是挺像个北京人的。

更何况我在北京看电影更是少,在记忆中只在经济消息报住时看过《红玫瑰,白玫瑰》、广告部主任梁伟儒、杨小路率领我们看过《坦泰尼克号》、中国记协邀请看过《云水谣》。故而迎着清凉的风,去看第四场电影,那感觉真的是好极了。

那是中国石油报刚正式搬到北京上班不久。怎么看着自己也是涿州人,怎么看着自己和北京人也是格格不入。


我心里想着陈凯歌拍的好片子《霸王别姬》,回味着陈大导开发出的张国荣那楚楚动人的眼神。惊叹于是男人的目光居然可能这般楚楚动人。仿佛我一回望那眼神就在我的凝眸处。特别是张国荣跳楼自杀之后,心里一次一次火柴般擦过的就是那眼神。那种目光不知道折服了多少的观众。禁不住地期待陈大导拍的《无极》更好,让我们经受一场更加痛快感情的洗礼。
一进电影院,发现诺大的电影院中只有稀稀落落几十个人,且多是我们报社的职工:潘风洋、李华贤两口子、贾月霞等等,均坐在一个“窝”中。心想这炒作了这么半天的《无极》、这和张忆谋叫板了半天的《无极》,怎么就火不起来呢?

但愿是头几场大家不了解其“内函”!说不定出了影院我化身一变,变成著名作家东方竹子,写上几篇评论文章,在《北京晚报》、《北京青年》等报发发,还能给他的片子增加不少人气呢!
我们三人找一个好位置坐下,《无极》已经开始了。

真是大片,整个的场面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前半部分还是挺吸引人的,特别是那个做兽跑状的奴隶,还是很精彩的一笔,可是看到后半部分,真是惨不忍睹!


多么无聊!几个堂堂的中国大男人,忘记了自己的政治责任、社会责任,更不像《泰坦尼克号》《红高梁》有厚重的历史背景,只是为了一个既无魔力又无魅力更无张力的张柏芝在那里打打杀杀---若张柏芝像巩莉有东方神秘美丽倒也罢了,若张柏芝如同安吉莉娜有着西方收魂摄魄的性感到也罢了,若张柏芝有如同麦当娜的致命诱惑到也罢了,可是连我们观众都没有感觉到张柏芝的美丽、性感、诱惑,于是对这些男人为她打打杀杀感觉莫名其妙。就算是为了张柏芝到也罢了,可是严重缺少好细节,整个给人感觉是利用高科技大资金大制作的瞎编乱造,严重脱离生活,显得低智商。

这《无极》别说让中国的男人就边连中国女人和小孩子都觉得无聊至极。

仿佛这些大男人的智商都归于零了,在一块“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鸡肋”面前打打杀杀。让人感觉无限乏味。

更可笑的是三个大男人就是为了争夺一个女人的爱暗争阴斗无可厚非,也不能蠢到在一个女人面前打杀,毫无中国人的含畜深邃曲径通幽,更做不出西方人的热情奔放火辣,感觉只是想让演员们“扮酷”,可是并不酷,可是只感觉蠢兮兮兮的。

陈大导把自己的夫人陈红弄成一个不伦不类的仙女,在镜头中神出鬼没,故弄玄虚、故做深沉地在那里说教,想弄出一种深邃悠远的大气场来让人回味,想做出一个耐人寻味的哲理来让人沉思---陈大导最近拍的几部电影都找出弄出点哲理来,以表示其深邃。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就是投入多少个亿拍出的大片?这就是在报纸上来势汹汹和张忆谋的《千里走单骑》叫板叫号的大片?
不由地想起两岸三地电影人:
吴天明、黄建新、张建亚等一起探讨的焦点:中国电影“大片”热潮潜在的危机。
当下断定:《无极》这样的片子不被美商退片才算怪呢。

----最近陈大导的新片《梅兰芳》上市宣传,称《无极》是陈大导的滑铁卢,看来我当年的预感果真没错。
现在全世界大约每年有20多部投资超过2000万美元的大片呢。美国的发行巨头当然会挑来挑去。他们就算是预购了这部大片,这种水平不退片才算怪呢!100万美元的定金对于他们根本不算什么,陈大导不被美商玩死才算怪呢!
《无极》可能是想讨外国人的好,就和张忆谋拍《
十面埋伏》一般,想弄出个脱离中国现实对外国人胃口的“言情大片”,结果是不伦不类,两边观众都不讨好。
出了电影院。我听到许多人一个劲地说:“太无聊了!太荒唐了!”我相信更多大有同感的观众还没有表达出来。

走到电影院的出门厅,我看到了主任潘风洋,我忘了和他招呼,却是有些儿痛苦地对他说:“太令人失望了,太感觉无聊了!”仿佛这就是我在他打招呼。


后来的事实证明了我的判断:《无极》被美商退片。
一部大片如果它的北美版权无法成功销售,它的成本就不可能收回。
看来,不仅是我们中国人觉得《无极》无聊,连外国人都觉得中国人的《无极》无聊。
真是太无聊了,中国人就是中国人,从古到今,中国男人都是以厚重深沉而感人的。
我先不说电影,就说电视,那么多的频道,我最爱看的居然是中央电视台第九频道。大家都知道那是英语频道,我只能听懂一部分。可是我觉得那个频道办得就是好。听不懂我也爱看!整日锁定那个频道。那个频道没有那么多的胡编乱造,没有那么多的“大人装嫩玩游戏”,没有那多的大人装小孩做那些充满了匠气的竞猜。那个频道是对着老外的。 老外对中国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神秘的东方对老外有一种致命的诱惑。什么中国的历史、人文、地理、武术、戏曲、服装、工艺、中医等等方方面面都收了老外的魂叫了老外的命一般,让他们狠不得削尖了关钻进去弄个明白。老外比我们更加重视中国从古到今的一切,比我们更重视属于中国本土的东西。许多的栏目都凝聚那么多真实售息,真的很有珍贵价值。

而中国人不关心中国,外国人却致命地关心中国,这里面总仿佛包含着某种危险.而我们中央电视许多频道大约是太低估观众的水平了,没了定力,别人火啥跟啥,要么就是东拼西凑,要么就是戏游人生,新闻都是一个调子,大事都躲在幕后,就连娱乐也似<无极>一般无聊至极.这样中央电视九号和凤凰卫视钻了空子,乘机吞食占领市场.而我的电影如果也这样下去,那么美剧、“寒剧”便加疯狂地占领中国市场。

我想这也是张忆谋的《红高梁》(立足西北农村和日本侵华抗日战争?)、李安的《断臂山》(立足同性恋这个社会课题?)、陈凯歌早年的《霸王别姬》(立足中国的京剧?)、杨阳的《记忆的证明》(立足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能在国际国内拿奖的理由吗?
而中国的男人身上的责任感、史命感、厚重感便是摆不脱的“中国特色”,并不是中国人做作,而是中国人拼命摆脱也无法摆脱的什么。
陈凯歌怎么能摆脱呢?轻易摆脱让他们纯为一个女人去打打斗斗,不合中国国情,也不合外国国情,故而显得不伦不类。

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陈凯歌近几年拍的片子,还有一个“拉小提琴”的叫什么名都忘了的什么片子,都如文革那些年写的文章一般,为了说明什么哲理,故作深沉地说教,去营造情节细节,真是让人莫名其妙。生活如此丰富多彩,现在的政治气氛宽轻,经济发展,人性个性齐释,多么适合百花齐放,难道陈大导就找不到有生活味儿的好本子?难道陈大导慧眼不识“剧本”?难道陈大导已经被架空,花那么多钱居然拍出如胡编乱造的烂片子?真的还不如半路出家的胡戈乱剪一通摇身变恶搞出的"凶杀纪录片"《一个人血馒引发的血案》来得真实朴实贴近人心。

这也是《无极》失败的一个理由了吗?


 
版权所有 东方竹子国际互联网 中国华人民共和国信息部备案号 京ICP备090378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