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邮箱:1050151929@qq.com
电话:15811463692
 相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竹子专访>>竹子快讯                       

竹子文摘:李小重《走火》鲁院研讨会
发表时间:2009/7/10 22:15:18     文章来源:中国作协网      文章作者:佚名     浏览次数: 2151
 
 

鲁院《走火》研讨会之一(2009-07-08 16:18:04)
标签:杂谈

 


研讨会一


研讨会二,主持人:施战军(鲁讯文学院副院长)王爱英(天津市作协创研部主任)王雄(铁路文联)刘惠强(北京铁路局文协)

研讨会三,会议的气氛被施战军院长调节的既热烈又轻松,同时不失批评家的尖锐观点。

研讨会四,王雄先生代表铁路致词。

研讨会五,评论家张陵先生发言。

研讨会六,评论家雷达先生发言。

研讨会七,评论家阎晶明先生。

研讨会八,评论家何向阳女士。

7月5日,由鲁迅文学院、中国铁路文联、天津市作协、百花文艺出版社、北京铁路局文协共同主办的李小重长篇小说《走火》研讨会在鲁迅文学院召开。
  雷达、阎晶明、张陵、吴义勤、何向阳、王干、张春生、王爱英、王雄、刘惠强、范稳、藏策、张存学、顾坚、魏博军、周蓬桦等参加研讨会。会议由鲁迅文学院副院长施战军主持。
  这部作品从铁路公安民警的工作和生活细节落笔,通过铁路警察的工作和生活规律,反映与其它警种有共性的特点。从故事、情节的裂变去挖掘人性中深层的内容,用细节塑造人物。这部作品的语言浓缩了“天津话”的味道。
  评论家认为,这部作品是想通过地域性和铁路警察的故事,表达一种人文理念,故事好看,人物鲜活,贴近生活,是一部语言幽默,情节可信,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作品。
  据了解,这是李小重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评论家认为,李小重具有很好的潜质,有生活,有灵性,有思想,有坚守,期望他为公安题材创作走出一条新路。

李小重长篇小说《走火》研讨会发言纪要

  王雄:尊敬的各位评论家、领导、鲁迅文学院的老师同学们,我受中国铁路宣传部长王勇平的委托,来参加我们铁路作家李小重长篇小说《走火》的研讨会,同时衷心的感谢以鲁迅文学院为首的文学团体,对我们铁路文学的厚爱,对我们铁路作者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在繁荣发展我们铁路文学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近几年来中国铁路的快速发展为繁荣创作铁路文学提供了素材,近几年中国的高速铁路代表了世界铁路的发展方向。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需要社会关注,也需要文学界的弘扬和宣传。我们铁路衷心希望各位作家,文学家,评论家到铁路来采风,大家一定会有许多感触,共同繁荣我们铁路文化的创作,最后真诚感谢各位对我们铁路文学的关注。
  张陵:《走火》这部小说非常有特点,应该说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小说,从小说中看出生活给作家提供创作源泉很重要,没有深厚的生活底子,也就不会得到真货和干货,也就给读者提供不了什么。《走火》之所以敢于超越以往的模式,写出鲜活的警察故事,就因为有厚实的生活打底。小重对警察人生既熟悉又有深刻体验,所以一下笔就有许多鲜货、干货、真货。作者不仅有生活功底,还有很深的艺术修养,对天津地方语言的认识和感受,有一种天生的敏感和运用能力。他的小说技巧还不是特别到位,可语言的感觉和能力一下就提升了小说的品位,进入了好小说的行列。作家在主要人物身上注入了独有的“津味”文化,使警察这个平民英雄的形象活灵活现。可以说,是地域文化养育了这个典型的人物,这个人物活了,其他人物也跟了上来。所以,读的是警察故事,感受的是时代精神,品位的是文化魅力。
  雷达:《走火》确实是一本不错的小说,不是按照老的套路来写,写公安警察让人感觉面貌可亲。有三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是日常化、二是平民化、三是内在化。小重把一个被遗忘的人群,铁路警察展现在读者面前。小重的小说里面写出了一群有情有义,有血有肉,有自己追求的铁路警察的形象。作者注重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心里行为,没有搞外在的传奇的东西。小说的设计很巧妙,以走火的事故开始来完成一个走火的故事,其中许多设计也精彩之极。一个老民警,一个失意的警察,因为一次战斗没有打响手中的枪直到头发花白还困绕在失意中,到最后牺牲才完成了自己的愿望。这个人物设计的非常有特点。平民化特点很突出,小重着力写出了一群平凡的人们,没有突然把警察的形象拔的很高,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个群体的爱,写出了平凡的生活中不平凡的意义,写出了一群警察的饱满群像。做为第一部长篇小说,小重没有进入许多摆在面前的陷阱里,而是自己创出了一条路子,已经很成功了。
  阎晶明:这是写铁路警察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我同意刚才两位的意见。我是从这部小说想到一个问题,题材没有大小,主要看作家怎么写。现在很多小说都是取这样一个角度,就是写业余生活,写小事。但要写好真的不容易,是一个很难处理的题材。看了小说以后感觉,小重这个作者特别用心,不断推出许多事件,故意没往大处写,其实他的想告诉人们铁路警察处理的就是这样的事件,是处于生活的本真而写这些人物的,而且又给这些警察在私生活中安置了许多问题,但又忙于警务来不及处理自己日常的杂事。表现出这些人的选择,他们会首先选择公务,然后再做私事。小说对这些事情的处理是很真实的。能看出小重特别的用心在里面。作者设置出的许多故事,是给反应这种精神找到了一个支点。走火上的寓意还应该向深处走,在表现铁路警察方面应该更加精到,还要提升。语言上非常朴实,语言很清晰,人物形象都很到位。我相信把这本书给铁路警察们看,他们也是会很认可的。
  王干:看过走火以后,注意到天津这又是一个作者,天津这几年在文学上被大家重新关注,和这些作者是分不开的,天津作家有向全国文坛冲击的势头。小重的小说是从生活中出发,洋溢着生活的气息,现实感非常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领悟能力比较强。小说中的“津味”很浓,有继承和发展津味小说的意思,说明了津味小说后继有人。听说这部小说已经被改编成电视剧了,所以我说小说要努力超过电视剧,因为现在小说对社会的影响已经很小,要努力写出好的小说被改编成电视剧,朝电视剧的方向发展。
  何向阳:我觉得铁路是非常难写的,因为铁路是工业文明产物,带着工业文明既有的特征。同样警察也非常难写,警察是城市文明的产物,表现这两方面的小说特别少,在文学方面既有的经验和资源也很少。这样处理这两个方面的关系,融到一起,写出他们的矛盾性、交叉性、融会性,是一个非常难度的写作,这本身已经超出了行业写作。通过铁路警察的这样一个身份,一个角色,写出人内里的东西,城市工业所带来的人的心里的东西。《走火》名字起的非常好,寓意也非常大,想象的空间也非常大,人与人之间走火的时候也非常多。这是一个非常有难度,非常有挑战性的写作,但是作为一个处女长篇,小重还是举重若轻的完成了故事的叙事,不但写出了一个群体还写出了群体当中的个人,写出了个人当中的两面性,小重有深度的挖掘了人物,进行了不同层面的解读,人物关系,叙事节奏把握的都非常好。好的小说是要有魂和焦点的,《走火》这部小说是有魂的。
  张春生:通俗化覆盖着文学,文学的本质和审美在遗失,天津是中国最早的铁路枢纽,詹天佑第一次的工作就在天津。当天津有着近代100多项全国第一的时候,却产生了一个问题,就是天津文化的裂缝与遗过。天津有很多文化带,但他们之间没有必然的深刻的联系,形成了雅俗分赏的局面。就象铁路他是工业文明的标志,有独立性和不同性,是有着小社会的反射。很多文学家被通俗概念遮蔽了,小重恰恰能通过铁路警察,尽量的望人文上靠近,挖掘他们背后的社会人文,这种社会人文在他独立的特点的同时,又有他的共性,这是非常重要的。讲一个故事不容易,用故事叙事更不容易,在故事的叙事当中挖掘人物。小重的小说极力想用一种故事性的叙述,达到某种人文的追求。小重的作品是一个结结实实的砖,是发展中的天津文学的代表。
  吴义勤:《走火》这部小说确实很好读,感觉是小重对人物和故事之间的关系处理是很强的。他没有纠缠走火这个事件,而是将它做为背景,展开故事。每个人的生活和人生都有走火的事件,要有超越的理解。通过小说各个人物命运,对走火进行解释。小说可以理解的层面是很多的,应该带有生活哲学的意义。
  藏策:我觉得这部小说有几个特点,他找到了自己的领地,找到了自己的声音,现在许多作家用异于自己的声音进行写作,是不成功的,小重找到了自己话语人格的DNA。

链接

鲁迅文学院高研班研讨文学的创新与发展
http://www.cflac.org.cn    2009-05-08    作者:王杨    来源:中国作家网

鲁迅文学院第十一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日前举行集体研讨,学员们从如何看待当下文学的多元价值标准和审美追求、文学的当代性特征及其在当下的审美追求、如何叙述当下的中国经验、文学写作的突破与创新、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影响等不同方面,就文学的创新与发展问题展开热烈讨论。研讨会由鲁迅文学院副院长王彬主持。

当下,网络、影视等快节奏的时尚文化普及,分流了传统文学的读者,写作和出版周期相对缓慢的传统文学面临着挑战。如何紧跟时代步伐,寻求文学写作的创新,是当代作家都要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周蓬桦认为,作家应吸收一切对文学发展有利的元素,在追求文本创新的同时,重新寻找并确立与读者链接的突破口,使优秀作品获得更广泛的传播。范稳提出了文化记忆型写作和文化发现型写作两种模式,即文化记忆型写作是作家写亲历的生活,文化发现型写作是作家在人类文化遗产或现实生活中寻找到的创作资源,二者间有兼容。当今中国作家的突围之路,或许在于从自己的文化记忆中找到社会的、民族的、历史的、乃至哲学高度的人类文明,从中发现新的文化视点和亮点。周习强调,当下文学应该在思想性上有所突破,文学作品应反映时代、引领时代,以健康积极的思想滋养读者,并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

本届高研班的学员都从事文学创作,对当下文学创作所遇到的挑战和作家应当坚持什么,有切身体会和认识,不少学员在讨论中结合自身的创作情况,对文学审美追求和时代特征进行了具体论述。李小重认为,中国小说的审美根基应该是中国社会中具有历史纵深感和现实穿透力的艺术表达。作家艺术视角的局限和流俗,会限制小说的思想表达。作家需要用现代意识对中国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层面进行统筹思考,进行适于中国文化传统、阅读情趣、审美理想的民族叙事。陈昌平强调了小说“叙虚”的特质,认为小说脱胎于现实,但要穿越现实、超拔于现实。好的小说家能够通过心灵在作品中呈现出生活的本质,惟其如此,作家才能创作出与时代相匹配的作品。毛竹以自己涉足网络写作的过程为例,分析了网络文学的特性和语言特质,并从创作、出版、发行、市场、读者等方面讨论了传统文学作家应如何借鉴网络文学的长处,反思自己的创作。

研讨会上,学员还结合具体作品,讨论了何为优秀小说。凌伟清以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获奖小说为参照,概括了近年来中国小说创作的主流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韩吟梅详细分析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辛格的代表作品《傻瓜吉姆佩尔》的叙事艺术,探讨了好小说所具备的艺术品质。

文有其人。这部小说塑造了天津浓郁的地方文化风格,小说的信息含量最大的方面是对话,人物语言基本是直接隐愈。传达了浓重的地方信息,包含了地方文化的DNA。塑造了文化性格,恰恰是话语本身还形成了故事,这也是小重的一个优势。小说可读性非常强,故事的连接上还有待于提高,用天津的话说,活儿还不够细,要把节奏掌握好。
  鲁院同学周蓬桦:各位老师对小重的小说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我们也同时受到了教育。这本小说是区别于众多公安题材的小说,小说找到了事物发展的本象,小重清晰的梳理出正在置身于其中的生活,有观察事物和概括人性的能力,小重很懂得审美寓质,将故事写的干净利索。这是一本严格遵循小说基本规律和元素,不盲目越界的小说。
  鲁院同学范稳:《走火》写出了英雄的平民化,英雄的灰色性,这也恰恰是小说人物所需要的。这本书中强烈的感受到铁路的味道,感受到警察的味道,感受到生活经验背后的文学意义。小说流畅的人物对话语言也吸引着读者。


 
版权所有 东方竹子国际互联网 中国华人民共和国信息部备案号 京ICP备090378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