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这四个字出自清华校歌,原句是“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指的是美好的德行和与人有意的言辞是青春飞扬的根基,有了这两点,青春才有环顾四周,舍我其谁的豪气和资本。
电影《无问西东》起初是为庆祝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作品,不仅片名取自校歌歌词“无问西东”,而且电影中的人物原型都是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
昨天晚上看了电影《无问西东》,虽然感觉看不懂,有些乱,但仍是被感动。感动点在哪里?
章子怡演的王敏佳,那么青春靓丽,却被几件无中生有的小事儿,特别是所谓的作风问题弄到差一口气被活活打死。看到这里,我流泪了。准确地讲,我哽咽出声。特别看到打人中那么多的大男人们,他们不是我们大巴山的野人莽汉,他们不是中国底层的粗人武装悍匪,他们是中国培养多少年精英们中的佼佼者,他们是中国一号高校里的精英们,他们是中国后生中的天之骄子。他们猛虎下山一般地打一个弱女子。我的心真是揪在一起了。 这就是中国男儿的素质?这就是中国精英的品德?
我知道,这不是杜撰,这是我们中国,这是我们中国曾经过是事情,这是我们这几代人经历过的真实,一点都不“荒唐” 。
只是,这是触动了我们心底深藏的隐痛。我想起被打死整死害死逼死的美女严凤英、上官云珠、孙维世........还有更多的美女,其中有只为打碎一个石膏像而被活活打死的18岁少女。更多没有死的,如被毁掉半月板的新凤霞等。
她们的青春美丽和王佳敏一样靓丽。
我想起我的二伯毛高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那英俊潇洒揪痛了多少大巴山人的心?二伯生前一定也是这么灿烂迷人。可是毁灭的结局比这还惨。毛高圓若不是爱慕他的女娃子太多,追上门的女娃子太多,内乱中怎么就成了所谓的“反革命杀人犯”——内乱中死了人,三个真正的杀人凶手学生娃为了保命,只好把责任推到一个成份不好的老师身上——背后有高人帮助三学生策划。毛高圆枪毙前一天,才通知家属,并向家长讨要子弹费五毛。大巴山山大沟深,去哪里不需要一两天时间?j管连给亲人收尸体的时间都没有给。待毛家后游走几个山借来钱去收尸体,毛高圆的尸体早已经被野狗拖得不全。也就是我亲爱的二伯被jb后,居然连尸体都没有收回来。
而那一批jb的64大巴山精英,多数尸体被滚滚汉水冲走。而那期间,更是有数不清的精英尸体被滚滚汉水冲走。
我想起爸爸从大巴山带出人百多个美少男,有多少栽在的所谓的作风问题上。多少因为所谓的作风问题被部队大浪淘沙回家。爸爸战友朱某某,仅因与小姨子有一腿,仅因作风问题就被拉到青海省体育场后而刑场jb,围观人几万,欢呼声如山呼吁海啸。 有人还拿着馒头,等着粘脑j吃,说是可治病..........这不是鲁迅小说,这是现实中发生的事情...........
我想起大巴山人我亲人中的俊杰,多少人丢命所谓作风问题:毛高麟、梁金榜.........而他们被毁,毁的常是一对夫妻,不是一个。且都是深山中最漂亮的一对一对又一对。
毛高济因为所谓的作风问题丢校长工作后,内乱起被拉到高桥大树梁砍头。梁金榜生前,有一个媳妇自己的老公不要,天天跟在梁金榜的屁股后面,做“跟屁虫”。内乱起,梁金榜被情敌纠集的一伙人从百丈高的悬崖推入纸厂磨坊的堰水中淹死。其母刘少明被人光身子挑入后森林乱矛头戳死。
我想起小时候在民族大学,因为我的父亲是保皇派的政委,我和小姐姐被造反派的几十个男孩子追打..........
...........................
中国精英的素质都不过如此。就算某个时代某些指令很荒唐,可是如果中国人的素质高,如果人品经得起考验,怎么会出现这类荒唐事情?怎么会让这么荒唐的事情在全中国上演?且深山老林都没有逃脱?
我流泪,是我想起,我们这个民族,曾有过这种荒唐,曾失去这么美丽英俊的一大批人。不是战争,不是侵略和被侵略,不是天灾不是不可抗力。
我哽咽,是我想起,我们这个民族,在青华大学都曾有过这种荒唐,都曾失去这么美丽英俊的一批人。不是战争,不是侵略和被侵略,不是天灾不是不可抗力。
是的,没有国家不怕这种内乱,这种莫名其妙的自我绞杀,这种恐怖惊惧的自我炝杀。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吴岭澜、沈光耀、王敏佳、陈鹏、张果果,几个年轻人满怀诸多渴望,在四个非同凡响的时空中一路前行。吴岭澜(陈楚生 饰),出发时意气风发,却很快在途中迷失了方向。沈光耀(王力宏 饰),自愿参与了最残酷的战争,他一直在努力去做那些令他害怕,但重要的事。王敏佳(章子怡 饰)最初的错误,只是为了虚荣撒了一个小谎;最初的烦恼,只是在两个优秀的男人中选择一个。但命运,却把她拖入被众人唾骂的深渊。陈鹏(黄晓明 饰)把爱情摆在了理想前面,但爱情却没有把他摆在前面。他说,“我有人要照顾”,纵然这意味着与所有人作对,意味着要和她一起被放逐千里。张果果(张震 饰),身处尔虞我诈的职场,“赢”是他的习惯。为了赢,他总是见招拆招,先发制人。而有一天,他却面临了一个比“赢”更重要的选择。这几个年轻人,在最好的年纪迎来了最残酷的考验,并成就了永不褪色的青春传奇
(进一步诠释无问西东
汪鸾翔先生作于1923年前后的
清华大学
校歌中有一段“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无问西东”一语也被用于纪念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同名电影。“无问西东”这一语汇及其思想,其实是来自王国维先生的观点。
王国维先生是晚清民国重要的学者,也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清华大学国学院的“四导师”之一(另外三人为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王国维先生在1914年月于日本东京为《国学丛刊》撰写的序文中提出:“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的观点,认为学术应该打破旧学与新学、中学与西学、有用之学与无用之学的藩篱,才能获得真知。
王国维先生这样论述“学无中西”:世界学问,不出科学、史学、文学。故中国之学,西国类皆有之。西国之学,我国亦类皆有之。所异者,广狭、疏密耳。即从俗说而姑存中学、西学之名,则夫虑西学之盛之妨中学,与虑中学之盛之妨西学者,均不根之说也……余谓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助。且居今日之世,讲今日之学,未有西学不兴,而中学能兴者;亦未有中学不兴,而西学能兴者。特余所谓中学,非世之君子所谓中学;所谓西学,非今日学校所授之西学而已。治《毛诗》《尔雅》者,不能不通天文博物诸学;而治博物学者,苟质以《诗》《骚》草木之名状而不知焉,则于此学固未为善。必如西人之推算日食,证梁虞剫、唐一行之说,以明《竹书纪年》之非伪,由《大唐西域记》以发见释迦之支墓,斯为得矣。故一学既兴,他学自从之,此由学问之事,本无中、西,彼鳃鳃焉虑二者之不能并立者,真不知世间有学问事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