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邮箱:1050151929@qq.com
电话:15811463692
 相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竹子作品>>竹海葱郁                       

两面人范稳!(仅文字)
发表时间:2019/1/10 7:27:11     文章来源:原创      文章作者:野美毛竹     浏览次数: 727
 
 


我几次回头,都发现范稳嘴咧的好宽,直到智齿隐现,似在笑,露出一口又白又齐的牙,却又在夜色中显得森森然。那牙白得不知道为何令人毛骨耸然。感觉不对,再回头,那个人却真的在笑,且很由衷,以乎他的肠子肺子心子肚子肝子都在他的笑中隐现。
似乎他的沙哑歌声不是从嗓子中发出的,而是肝子肺子心子肚子发出的,那种沙哑似乎代表一种这世界上人与人之间前所没有的近距离。而肝子肺子心子肚子由于第一次发声故而贴得很近带着一种低分贝的颤动,不仅让你的肝子肺子心子肚子跟着颤动起来,而且让大地、会场、树、黑夜、篝火、星星、桌子全跟着颤动起来。似乎这种低分贝的声音会让鬼怪妖魔蛇兽虫琵琶魂大恐龙白骨精蚂蚁灵纷纷出洞,且在我们鲁十一的篝火晚会上上演群魔鬼怪乱舞。而火外里外爆动的黑更增加了这些恐怖色彩。
---后来再想,实力派作家范稳实在是一个两面人,一面戴着天主教的十字架,一面戴着藏佛教的大念珠。只是这个“教主”转过身子讲的是藏传佛教,只是这个“活佛”转回身子讲的却是天主教。这真是一种奇怪的感受。


《走进荒漠》,《牵手》大导携大巴山野美女作家毛竹去原始酋长蛮荒野人部落觅寻野人风过的痕迹......


大巴山野美女作家毛竹点评鲁十一同学范稳:范稳是来鲁十一讲课的老师知道最多的一位,他的《水乳大地》差点获茅盾文学奖,正在市场上畅销。有一位老师干脆对范稳说:你还用来上鲁院,当是你站在这个讲台上。
而开学才一周我们的春分晚会范稳是总导。
范稳是云南的专业作家。范稳的沙龙似乎是鲁十一的第一个沙龙。范稳给我们看了许多照片,给我们介绍了他的书《水乳大地》的采访写作过程,及故事原型。
范稳写书,抽一年时间采访,一年时间整理,一年时间加工。我心想,这就对了!
不是我们不会杜撰,而是生命于我们有限,需要我们记下这个时代的什么。
我提问,我说:宗教看起来是一种行善,如你的书名《水乳大地》,可是我们不能回避一个严酷的现实:现代战争多是由宗教矛盾引起的。而宗教的浸入往往是打着行善的招牌。比如我的大巴山就有天主教的育婴堂,孤儿院,医院等。可是,问题是,当宗教势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且形成对峙时,战争的危险就来了,并不是你表面上说的水乳大地那么简单。比如现在中东战争多是宗教矛盾引起的。比如第三世界国家多是沦入宗教纷争的泥泽中不能自拔,比如我的西部某市某一种宗教新教与老教多次火并,比如新疆东突分子总是披着宗教的外衣--那次去南疆,三个被政府派去平乱的官员居然被东突恐怖分子活活剥下人皮,并活生生血淋淋展览,那一次新疆更是遇到因换一个寺院的主而起的血光之乱,而我去新疆最大的清真寺,我居然在寺里和外国人照了相,可是后来才知是因为寺主被暗杀未遂故而让我这个女记者进寺内且拍照--原来清真大寺不让女人进寺内。最近新疆暴乱,我记住被打死的那一排一排年青人,那是汉族中的英俊年青人,那些年青人身上流出的血是新鲜嫩粉精气充溢的。比如西藏藏独分子们的首脑们正是宗教组达赖集团......
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范稳一怔,然后顾左右而言化,似乎范稳根本就没有想回答我提出的这类尖锐到骨髓的问题。
似乎范稳也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及一针见血,只好硬把问题绕开。
我拉了几次,都没有拉回,只好做罢。
我心想:你是不是被天主教收买了,替天主教在中国传教?你是不是被天主教牧师拍花了,替天主教在中国扩大地盘?
而我还有一个问题:范稳你代表云南写作,你因当立足云南,立足神秘的云南,写的更多当的当是天主教和藏传佛教在云南变异后的情况,怎么写着就更多地写起我的青藏高原来了?怎么写着写着就忘了自己立足的土地是多民族交融的云南,怎么写着写着,写到我的第二故土了?

好消息,新浪微博以头页头条的重要位置隆重推出大巴山野美女作家毛竹和《新亮剑》大导杨阳合拍的歌曲《走进荒漠》据悉,两位歌手与全部演员均来自真正的原始酋长部落。所有的群众演员均是真正的吉卜赛人。敞怀唱大风的已经肖复华加入其中........
http://weibo.com/ycdv

范稳给我留下最深印象是第一次实践活动到雾灵山篝火晚会,范稳用全哑的嗓子唱出什么,感觉似乎刚从地狱中爬出来,让大地跟着颤动,让我们的心跟着他颤动。我几次回头,都发现范稳嘴咧的好宽,直到智齿隐现,似在笑,露出一口又白又齐的牙,在夜色中显得森森然。感觉不对,再回头,那个人却真的在笑,且很由衷,以乎他的肠子肺子心子肚子肝子都在他的笑中隐现。

(云南著名作家范稳最近产下的“三胞怪胎”!)

似乎他的歌声不是从嗓子中发出的,而是肝子肺子心子发出的,那种沙哑似乎代表一种这世界上人与人之间前所没有近距离。而肝子肺子心子由于第一次发声故而贴得很近带着一种低分贝的颤动,不仅让你的肝子肺子心子跟着颤动起来,而且让大地、会场、树、黑夜、篝火、星星、桌子全跟着颤动起来。这颤动给夜平添了恐怖色彩。
想在回想,那晚那么多人唱歌,范稳的歌声最有味道,最有感觉,最撼动人心。
范稳写《水乳大地》,结果把自己写成了一个天主教徒--六月北京进入桑拿天,有一天晚上我们在鲁院门口喝酒。我看到脱去上衣光着膀子的范稳胸前挂着十字架,一问才知道范稳已经是一个地道的天主教徒。只是奇怪,这个天主教徒对藏地宗教十分感兴趣。原来这个范稳是个两面人:一面戴着天主教的十字架,一面戴着藏传佛教的大念珠。
---后来再想,实力派作家范稳实在是一个两面人,一面戴着天主教的十字架,一面戴着藏佛教的大念珠。只是这个“教主”转过身子讲的是藏传佛教,只是这个“活佛”转回身子讲的却是天主教。
范稳喜欢弓身沉思,似乎思绪还沉在藏族的历史和天主教的气场中无法回来,正想着结业后去哪里采访;
我心里的那个疑问那个问题又冒出来了:如果范稳你的一面已经是一个天主教徒,是不是利用你的另一面,在用文学替天主教在中国传教?你是不是真的用文学替天主教在中国扩大地盘?
我的大脑中“阶级斗争”那根弦又被谁无意问拨动了。


《走进荒漠》,《牵手》大导携大巴山野美女作家毛竹去原始酋长蛮荒野人部落觅寻野人风过的痕迹。


生命中潜藏的恐怖感又开始像被魔爪打开潘多拉魔盒子一般源源不断地释放。我感觉我又开始如少女时一般迷失在墓地中,“鬼倒墙”,怎么也是走不出去,且总是往左边“鬼倒墙”。
想想我这不是杞人忧天吗?天主教在中国形成势力,还不知道是多年后的事情。藏传佛教在中国形成恐怖,还不知道是多少代后的事情。甩甩头,我吾自笑了。可是,人无远虑必有近虑呀!我是不是笑得太早?
我回望,那潘多拉魔盒中释放出的恐怖鬼在追我,队伍越来越大。我展望那潘多拉魔盒中释放出的恐怖鬼来扑我,人数越来越多。我环视那潘多拉魔盒中释放出的恐怖鬼正在将我重重包裹。
而范稳的立足在天主教与藏传佛教融合后的“微妙变异”,且通过天主教堂的在云藏边界的变化诠释这种“奥妙变异”,且带出历史的厚重,显然是接了云藏地气的。
范稳自称是“范师傅的儿子”--范稳的父亲是旧社会遗少,旧社会整天玩鸟、打架、打赌、争美女,顽世不恭,无所事事,后被新社会劳动改造,喜欢自称范师傅,并对新社会的改造充满感激。故而范稳就成了“范师傅的儿子”。这个范师傅的儿子,不论怎样地想和普通的老百姓打成一片,可是骨子里都有普通老百姓所没有的潇洒。那是一种流在血脉中的潇洒。那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潇洒。

链接范稳博文
前些日收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再版的《水乳大》和《悲悯大地》,加之去年在该社出版的《大地雅歌》,我的“藏地三部曲”终于在一家出版社出全了。感谢十月文艺社的编辑们。他们让一个作家用十年的心血养的“三个儿子”整体亮相。也感谢我的读者们,是他们的支持让出版社有信心再版已经出版了的书。一个作家的梦想可能不一定是要写出获奖的书,而是自己的作品能够尽可能长久地流传下去,被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阅读。这就像一个人生命的延续。所谓作品的生命力,大约就是指这个的罢。现在的图书市场,作家的一本书就像扔到大海里的一块小石子,冒个泡便消失的无影无踪,能引起一点涟漪已算不错,再好点的,掀起几层波浪。现在谁也不敢奢望自己的一本小书能搞得惊涛骇浪、八级海啸了。
因此我感到庆幸,自己的书还能再版,虽然印数不是很多,但说明它还有生命力,夫复何求也!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第二次新闻发布会
公布了包括范稳作品在内的本届茅盾文学奖的20部提名作品。
这20部提名作品分别为刘醒龙的《天行者》、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毕飞宇的《推拿》、莫言的《蛙》、关仁山的《麦河》、张炜的《你在高原》、蒋子龙的《农民帝国》、郭文斌的《农历》、刘庆邦的《遍地月光》、红柯的《生命树》、邓一光的《我是我的神》、方方的《水在时间之下》、苏童的《河岸》、宁肯的《天·藏》、赵本夫的《无土时代》、范稳的《大地雅歌》、张者的《老风口》、歌兑的《坼裂》、范小青的《赤脚医生万泉和》、叶广芩的《青木川》。

  两位中日老兵横跨七十年的宿命对决
  在《吾血吾土》中,范稳对于战争与人性的探索和反省,也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黄永玉先生曾说:“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然而在本书中,赵广陵不曾战死沙场,但在劫后重生中却也早已不见故乡,这是一个士兵最大的痛楚。但在改革开放之后,面对前来讨要日军骨骸的秋吉夫三等人,读者依然可以看到一位抗战老兵、一代民族精英遥远而伟岸的身影。赵广陵与秋吉夫三的几次交锋无疑是两人继松山战役四十年后的又一次“战争”,只不过这场战争没有硝烟,而是关乎民族尊严。在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与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的历史交界点中,回顾这一段民族大历史中个人的挣扎与坚守、两位中日老兵横跨七十年的宿命对决,更显意义非凡。尤其是在日本军国主义日益猖獗、妄图借尸还魂的今天,《吾血吾土》的出版,更加值得我们警醒与深思。
  抗战老兵回顾国之青史里的战火青春
  “没有足够的兵器,且拿我们的鲜血去。没有热情的安慰,且拿我们的热血去;热血,是我们唯一的剩余。自由的大地是该用血来灌溉的,你,我,谁都不曾忘记。”这是《吾血吾土》中学子从军时曾经吟颂过的诗歌,也是民族英雄五十年后魂归故乡之时,人们致上的最为神圣的军礼。本次发布会时值“九一八事变”83周年纪念日,抗战老兵代表卢少忱先生的出席尤为可贵,也令现场来宾肃然起敬。卢老先生正是当年西南联大从军的八百壮士之一,隶属于国民革命军新一军30师战车营,曾两次参加入缅作战,亲历密支那战役。卢老先生说,各位学子都是在为中华民族的自由、独立和平等而战,“当时大学决定,号召大学生从军,大家都是积极报名,义无反顾。”“希望年轻人在发挥自己才华的同时,不要忘了爱国,让国家变得更强大、更美好,这也是我们抗战的目的。”可以说,老先生远征从军的战火青春,既是书中主人公赵广陵献身吾血吾土这一文学版本的“历史传记”,更是一代中国脊梁轻个人生死、重民族大义的缩影。

(责编:小题)
野美毛竹:神秘两面人范稳:一面戴十字架,一面戴着佛珠。 (2011-12-09 14:36:34)
标签: 范稳 水乳大地 藏传佛教

大巴山野美女作家点评:这次茅奖评比我班周习同学认为最当得奖的是范稳的《吾血吾土》,正好配合当前的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大阅兵,正好有一部诠释中国精神中的某种正能量。五分之一担当评委们当有这个意识。更何况是一个三年入围前十的高水平作家。怎么评出的不是中国人某些人“精神有病”,就是老调常谈的“百年中国回忆三部曲”,让范稳意外落选。周习对我说完这些话,我也感觉到,这似乎是茅奖评委的重大失误呢。如果上面怪罪下来,茅奖评委们可能担都担当不起呢。

(创“三次入选茅奖决赛,三次落选茅奖”奇迹的鲁十一高研班范稳是毛竹的同学。)
(2015年8月16日,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揭晓,分别是格非的《江南三部曲》、王蒙的《这边风景》、李佩甫的《生命册》、金宇澄的《繁花》、苏童的《黄雀记》。入围前十强,排名第八的范稳的《吾血吾土》落选。
关于茅奖,张洁曾创下三次入围决赛,三次入选的奇迹;而范稳却创下三次入围决赛,三次落选的“奇迹”。范稳创下的这个“奇迹”前不见“古人”,不知后能否见来者。)


几天前,鲁十一班主任孙吉民请客,请茅奖落选后的范稳、周习共进晚餐。周习给我打手机时我正与朋友聊天,没打入。事后,我知道,晚宴上范稳对周习说:我是不是让你很失望?周习说:那里,评奖是你的事不是我的事。再说你能入围茅奖前十已经很了不起了。
而事后,我表达了我的看法:其实范稳连着三次入围茅奖十强,这才是范稳创造的“茅奖奇迹”。这胜过最后终获得茅奖。
一个人偶然获一次茅奖有什么了不起?了不起的是一个人连续三年入围茅奖十强。这说明范稳的写作水平一直稳定在一个高位上。这是除了张洁,连着三次获茅奖,中国其它名家都不曾达到的空前高度呢。这是一般名家不能超越的写作高度呢。
(这是范稳鲁院时期照片。范稳在笑,嘴咧的好宽,直到智齿隐现,露出一口又白又齐的牙,在阳光下晶莹闪烁。鲁十一高研班上学时的范稳(左)、毛竹(中)、西门(右))
而中国人的优秀正当如此表现。无论何时评奖,都是中上,这才是一个作家的真正的高水平。就如我上大学时,我班几位考上青华、北大却屈就民大的中国高才生,不论是突击考、届时考、按时考,临时考,他们从不复习,该玩就玩,该睡就睡,稳拿中上。那才是人家稳定的高水平。如果中国的体育能达到此水平,也就是随便、随时、随地随意抽考,只要抽上某个人,某个人不论是训没训练、集没集中、突没突击,都能进入世界各国某个顶目十强,那这个人不是中国体育的高水平是什么?如果世界评委在中国随便抽一帮人参加世界体育比赛,这帮人成绩都是中上,那中国便不仅是体育大国,更是体育强国了。我进鲁十一不几天,鲁十一春分晚会将要开始,大家都跃跃欲试,范稳是总导。感觉这个总导,挺像个“春晚大导”,布置工作时,弓个背,低着头,像个“大虾大导”,一幅运筹帷幄的样子。

(范稳自称是“范师傅的儿子”--范稳的父亲是旧社会遗少,旧社会整天玩鸟、打架、打赌、争美女,顽世不恭,无所事事,后被新社会劳动改造,喜欢自称范师傅,并对新社会的改造充满感激。故而范稳就成了“范师傅的儿子”。这个范师傅的儿子,不论怎样地想和普通的老百姓打成一片,可是骨子里都有普通老百姓所没有的潇洒。那是一种流在血脉中的潇洒。那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潇洒。
那是一种格外的潇洒伴着格外的范稳,行走在天边地角一些不为太多人知的地方,思考一些不为太多人所想的事情,写下一些不为太多人看懂的文字。那些文字,带着一种特别的属于泥土,属于灵魂,属边远地,属于融水,属于宗教的美感。)


正式开课了。总听到来讲课的老师们提起范稳与葛水平。我知道,在一些老师眼中,这两位代表了我们鲁十一的高水平。有一天,我听一位来讲课的鲁师说:范稳,你怎么成了学生坐在台下,你当是站在讲台上讲课,我当是坐在下面听课。你这么高的水平,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在文坛你拥有那么高的地位,你还来上鲁院?听老师的言下之意:上鲁院,真是委曲范稳了。
转眼,几月的课程就结束了。我们的实习,第一个便是雾灵山、承德。这第一个实习,范稳与葛水平都参加了。
在雾灵山的篝火晚会上,天已经黑了。我几次回头,都发现范稳嘴咧的好宽,直到智齿隐现,似在笑,露出一口又白又齐的牙,却又在夜色中显得森森然。那牙白得不知道为何令人毛骨耸然。感觉不对,再回头,那个人却真的在笑,且很由衷,以乎他的肠子肺子心子肚子肝子都在他的笑中隐现。
似乎他的沙哑歌声不是从嗓子中发出的,而是肝子肺子心子肚子发出的,那种沙哑似乎代表一种这世界上人与人之间前所没有的近距离。而肝子肺子心子肚子由于第一次发声故而贴得很近带着一种低分贝的颤动,不仅让你的肝子肺子心子肚子跟着颤动起来,而且让大地、会场、树、黑夜、篝火、星星、桌子全跟着颤动起来。似乎这种低分贝的声音会让鬼怪妖魔蛇兽虫琵琶魂大恐龙白骨精蚂蚁灵纷纷出洞,且在我们鲁十一的篝火晚会上上演群魔鬼怪乱舞。而火外里外爆动的黑更增加了这些恐怖色彩。

(这是毛竹与茅奖获得者格非。这次茅奖,格非和毛竹的鲁十一同学范稳一起入围十强并最终摘取茅奖。这次获奖的五部获茅奖作品中,格非《江南三部曲》总是排在第一位。排在第一位,说明“决赛”中所得投票也排在第一位。)


---后来再想,实力派作家范稳实在是一个两面人,一面戴着天主教的十字架,一面戴着藏佛教的大念珠。只是这个“教主”转过身子讲的是藏传佛教,只是这个“活佛”转回身子讲的却是天主教。这真是一种奇怪的感受。

《走进荒漠》,《牵手》大导携大巴山野美女作家毛竹去原始酋长蛮荒野人部落觅寻野人风过的痕迹......

大巴山野美女作家毛竹点评鲁十一同学范稳:范稳是来鲁十一讲课的老师知道最多的一位,他的《水乳大地》差点获矛盾文学奖,正在市场上畅销。有一位老师干脆对范稳说:你还用来上鲁院,当是你站在这个讲台上。
而开学才一周我们的春分晚会范稳是总导。
范稳是云南的专业作家。范稳的沙龙似乎是鲁十一的第一个沙龙。范稳给我们看了许多照片,给我们介绍了他的书《水乳大地》的采访写作过程,及故事原型。特别给我留下深刻记忆的是,范稳指出那些照片中天主教堂随着岁月、民族矛盾、民族团结、部落冲突、阶级斗争等等冲击下的建筑“硬件变异”,及其天主教堂内的神父的“软件变异”,给我留下了深刻影响。
范稳说:我关注藏民族文化的缘起是1999年参加一个走进西藏的活动。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藏民族文化,我看到了教堂,看到了传教士的坟墓。虽然那个时候对这段历史只是浮浅的认识,但是好象上帝在召唤我:你应该去写这段历史。我对自己比较满意的是,不论写哪种题材,我会把功课做足才动笔。这是学院教育的影响,读藏传佛教的书,读民族史、宗教史的书,如果没有读透,没有掌握相应的知识,我不会去写。这是我的写作习惯
更让我影响深的是,范稳不似其它的大作家,强调灵气激情与创新。他居然公然说:小说家就是匠人。大意是把匠人做好了小说家才能做好。现在想起来,对于一个小说家,这是有非常深刻道理的。
范稳写书,抽一年时间采访,一年时间整理,一年时间加工。我心想,这就对了!
不是我们不会杜撰,而是生命于我们有限,需要我们记下这个时代的什么。


(范稳前三部作品的立足在天主教与藏传佛教融合后的“微妙变异”,且通过天主教堂的在云藏边界的变化诠释这种“奥妙变异”,且带出历史的厚重,显然是接了云藏地气的。范稳的《吾血吾土》采访不仅是抗战老兵,更曾是西南联大弃笔从戎的热血青年学生,且融入对这个时代的思考,同样是接了地气与血气的。
而三次入围茅奖决赛三次落选,这也是范稳继女作家张洁创三次入围决赛三次终获茅奖,创造的“茅奖奇迹”之后,创造的又一个“茅奖奇迹”呢。)


我提问,我说:宗教看起来是一种行善,如你的书名《水乳大地》,可是我们不能回避一个严酷的现实:现代战争多是由宗教矛盾引起的。而宗教的浸入往往是打着行善的招牌。比如我的大巴山就有天主教的育婴堂,孤儿院,医院等。可是,问题是,当宗教势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且形成对峙时,战争的危险就来了,并不是你表面上说的水乳大地那么简单。比如现在中东战争多是宗教矛盾引起的。比如第三世界国家多是沦入宗教纷争的泥泽中不能自拔,比如我的西部某市某一种宗教新教与老教多次火并,比如新疆东突分子总是披着宗教的外衣--那次去南疆,三个被政府派去平乱的官员居然被东突恐怖分子活活剥下人皮,并活生生血淋淋展览,那一次新疆更是遇到因换一个寺院的主而起的血光之乱,而我去新疆最大的清真寺,我居然在寺里和外国人照了相,可是后来才知是因为寺主被暗杀未遂故而让我这个女记者进寺内且拍照--原来清真大寺不让女人进寺内。最近新疆暴乱,我记住被打死的那一排一排年青人,那是汉族中的英俊年青人,那些年青人身上流出的血是新鲜嫩粉精气充溢的。比如西藏藏独分子们的首脑们正是宗教组达赖集团......
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范稳一怔,然后顾左右而言化,似乎范稳根本就没有想回答我提出的这类尖锐到骨髓的问题。
似乎范稳也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及一针见血,只好硬把问题绕开。

周大新的《湖光山色》曾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在这次活动上,周大新谈了另一部长篇小说《安魂》的创作过程。他说:此书是我献给我英年早逝的独生子周宁的一份礼物。说到儿子周宁于2008年去世,自己不想活了,周大新几度泪眼凝噎,哽咽难语,有一次,实在说不下了,只好把话筒交给主持人张柠。缓了好一会儿,周大新情绪稳定些,这才从张柠手中接过话筒接着说。周大新说:《安魂》可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写和儿子周宁生前相处的事儿。第二部分是写儿子死后自己经历的事儿。第三部分写他创造的那个“美好的地狱”。这个地狱和佛教中的十八层地狱不同,是一个美好的地狱--这次交流活动中,两个外国翻译家、获奖作家问到周大新的这个地狱与佛教中的地狱有何不同,全然不知道周大新有一段就是诠释这两者的根本不同,看来放言沟通对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问题多多。
周大新说:写作《安魂》使我获得了活下去的力量。我没有想到,太多的失独家庭的老人们也通过我写的《安魂》获得了活下去的力量。失独家庭群,我们甚至成了经常联系的一帮人。周大新说:这书,我历时三年终于完成,后又几易其稿。这一本书与我的其它的书有本质的不同。
这是几天前,也就是2015年8月28日,在顺义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大巴山野美女作家毛竹参加周大新与30多个国家的出版家、翻译家、获奖作家的“作家交流活动”时,与周大新在一起沟通交流。这次活动的高规格堪称中国之最。

我拉了几次,都没有拉回,只好做罢。
我心想:你是不是被天主教收买了,替天主教在中国传教?你是不是被天主教牧师拍花了,替天主教在中国扩大地盘?
而我还有一个问题:范稳你代表云南写作,你因当立足云南,立足神秘的云南,写的更多当的当是天主教和藏传佛教在云南变异后的情况,怎么写着就更多地写起我的青藏高原来了?怎么写着写着就忘了自己立足的土地是多民族交融的云南,怎么写着写着,写到我的第二故土了?

好消息,新浪微博以头页头条的重要位置隆重推出大巴山野美女作家毛竹和《新亮剑》大导杨阳合拍的歌曲《走进荒漠》据悉,两位歌手与全部演员均来自真正的原始酋长部落。所有的群众演员均是真正的吉卜赛人。敞怀唱大风的已经肖复华加入其中........
http://weibo.com/ycdv

范稳给我留下最深印象是第一次实践活动到雾灵山篝火晚会,范稳用全哑的嗓子唱出什么,感觉似乎刚从地狱中爬出来,让大地跟着颤动,让我们的心跟着他颤动。我几次回头,都发现范稳嘴咧的好宽,直到智齿隐现,似在笑,露出一口又白又齐的牙,在夜色中显得森森然。感觉不对,再回头,那个人却真的在笑,且很由衷,以乎他的肠子肺子心子肚子肝子都在他的笑中隐现。

(云南著名作家范稳在写《吾血吾土》这前产下的“三胞怪胎”!)
似乎他的歌声不是从嗓子中发出的,而是肝子肺子心子发出的,那种沙哑似乎代表一种这世界上人与人之间前所没有近距离。而肝子肺子心子由于第一次发声故而贴得很近带着一种低分贝的颤动,不仅让你的肝子肺子心子跟着颤动起来,而且让大地、会场、树、黑夜、篝火、星星、桌子全跟着颤动起来。这颤动给夜平添了恐怖色彩。
想在回想,那晚那么多人唱歌,范稳的歌声最有味道,最有感觉,最撼动人心。
范稳写《水乳大地》,结果把自己写成了一个天主教徒--六月北京进入桑拿天,有一天晚上我们在鲁院门口烧烤滩吃烤肉喝啤酒。我看到脱去上衣光着膀子的范稳胸前挂着十字架,我猜想范稳已经是一个地道的天主教徒了?只是奇怪,这个天主教徒对藏地宗教十分感兴趣。原来这个范稳是个两面人:一面戴着天主教的十字架,一面戴着藏传佛教的大念珠。

(鲁十一,让俺想到四个字“藏龙卧虎”。您瞧这架势,没有个十年八载练就不
了这身功夫,人家身肩那么多辎重,还能闪展腾挪如燕。这就是横行西南,无人能
敌的“范家拳”----此人为该门派的第十六代传人---范稳,人送美称:范大将军。
不对,不是“锵锵三人行”吗,怎就一个单打独斗,这您还没看出来吗----他
已将自称为武林高手的"燕赵超级大侠"西门和"雪域高原双剑王"敖超打得没有了踪影。
毛竹选自鲁十一麦砂博客)
---后来再想,实力派作家范稳实在是一个两面人,一面戴着天主教的十字架,一面戴着藏佛教的大念珠。只是这个“教主”转过身子讲的是藏传佛教,只是这个“活佛”转回身子讲的却是天主教。
范稳喜欢弓身沉思,似乎思绪还沉在藏族的历史和天主教的气场中无法回来,正想着结业后去哪里采访;
我心里的那个疑问那个问题又冒出来了:如果范稳你的一面已经是一个天主教徒,是不是利用你的另一面,在用文学替天主教在中国传教?你是不是真的用文学替天主教在中国扩大地盘?
我的大脑中“阶级斗争”那根弦又被谁无意问拨动了。、

《走进荒漠》,《牵手》大导携大巴山野美女作家毛竹去原始酋长蛮荒野人部落觅寻野人风过的痕迹。

生命中潜藏的恐怖感又开始像被魔爪打开潘多拉魔盒子一般源源不断地释放。我感觉我又开始如少女时一般迷失在墓地中,“鬼倒墙”,怎么也是走不出去,且总是往左边“鬼倒墙”。
想想我这不是杞人忧天吗?天主教在中国形成势力,还不知道是多年后的事情。藏传佛教在中国形成恐怖,还不知道是多少代后的事情。甩甩头,我吾自笑了。可是,人无远虑必有近虑呀!我是不是笑得太早?
我回望,那潘多拉魔盒中释放出的恐怖鬼在追我,队伍越来越大。我展望那潘多拉魔盒中释放出的恐怖鬼来扑我,人数越来越多。我环视那潘多拉魔盒中释放出的恐怖鬼正在将我重重包裹。
而范稳的立足在天主教与藏传佛教融合后的“微妙变异”,且通过天主教堂的在云藏边界的变化诠释这种“奥妙变异”,且带出历史的厚重,显然是接了云藏地气的。
范稳自称是“范师傅的儿子”--范稳的父亲是旧社会遗少,旧社会整天玩鸟、打架、打赌、争美女,顽世不恭,无所事事,后被新社会劳动改造,喜欢自称范师傅,并对新社会的改造充满感激。故而范稳就成了“范师傅的儿子”。这个范师傅的儿子,不论怎样地想和普通的老百姓打成一片,可是骨子里都有普通老百姓所没有的潇洒。那是一种流在血脉中的潇洒。那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潇洒。
有一次,我们鲁十一学员到老鲁院外小滩子上吃烧烤。天很热,范稳的上衣脱出后,我这才发现,范稳戴着十字架。难道范稳是一个皈依天主教的作家?

链接范稳博文
前些日收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再版的《水乳大》和《悲悯大地》,加之去年在该社出版的《大地雅歌》,我的“藏地三部曲”终于在一家出版社出全了。感谢十月文艺社的编辑们。他们让一个作家用十年的心血养的“三个儿子”整体亮相。也感谢我的读者们,是他们的支持让出版社有信心再版已经出版了的书。一个作家的梦想可能不一定是要写出获奖的书,而是自己的作品能够尽可能长久地流传下去,被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阅读。这就像一个人生命的延续。所谓作品的生命力,大约就是指这个的罢。现在的图书市场,作家的一本书就像扔到大海里的一块小石子,冒个泡便消失的无影无踪,能引起一点涟漪已算不错,再好点的,掀起几层波浪。现在谁也不敢奢望自己的一本小书能搞得惊涛骇浪、八级海啸了。
因此我感到庆幸,自己的书还能再版,虽然印数不是很多,但说明它还有生命力,夫复何求也!
(范稳近年的四部作品中的三部,只差一本后来写的《吾血吾土》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10强名单公布云南作家范稳连续三届入围(图)
2015-08-14 10:04:27 来源: 云南网(昆明)
分享到:
云南著名作家范稳
  8月12日晚,中国作协对外公布了第九届茅盾文学奖10部入围作品名单,其中有著名作家王蒙的近作《这边风景》,格非的《江南三部曲》和苏童的《黄雀记》,也有近两年的“文坛黑马”金宇澄的《繁花》。值得一提的是,云南著名作家范稳抗战题材作品《吾血吾土》亦在名单之列,也是本届茅盾文学奖云南唯一入围的作品。
  感受 第三次入围茅奖 对获奖有所期待
  “名单出来时我便从网上知道了。”记者致电范稳时,他很是淡定。“心情谈不上什么特别的,因为我前两届都有作品入围了,这是我第三次入围。”范稳说。此前,范稳曾凭借作品《水乳大地》、《大地雅歌》分别入围第七届和第八届矛盾文学奖。
  看到网上的消息,身边的好友也纷纷致电或发短信表示祝贺,并希望此次范稳能够拿下奖项,为云南文学争光。“我很感谢大家的支持,但这并不是作家能够决定的,网上都有很多预测,但都不准,谁获奖都是正常的,观众的喜好程度也不能说明什么,评委会有相关的规则以及对作品的评判标准。”在范稳看来,作品是否能够入围甚至获奖,取决于评委对作品打出的整体分数。“作品的风格、文体的创新、题材的特别以及作者对小说这种形式的探寻都是能否获奖的因素,每部作品都有自己的特长”。
  一向低调的范稳再三强调,作品只是入围,还未获奖,自己虽然对获奖有所期待,但希望媒体不要太过铺张报道。
  创作 深入采访抗战老兵 4年写成《吾血吾土》
  去年9月18日,范稳在北京举行了他的最新长篇小说《吾血吾土》发布会。之所以选择在“九一八”抗战纪念日举行,是因该书讲述的是西南联大时期一代知识分子投笔从戎御敌救亡、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起落沉浮的故事。这是范稳自2010年完成《大地雅歌》之后,蛰伏四年所完成的大作。
  为写此书,他查阅史籍,深入滇西地区采访多位抗战老兵,并远赴中国台湾,以及日本等地进行创作采风。该书作为抗战胜利70周年专项长篇小说,出版近一年来,引起了文坛和社会的强烈反响,被誉为是“一个民族拒绝遗忘捍卫尊严的热血证词”,亦被当做是范稳的转型之作。
  新闻延展本届茅奖新人来势汹汹 上海小说《繁花》呼声颇高
  今年5月,中国作家网曾公布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参评作品目录,名录中共有252部作品,比上一届多出70多部,曾被网友吐槽作品数量太多,但也因此,能够突围的作品显得难能可贵。就连一同参评茅奖的贾平凹和王安忆,以及与影视渊源较深的严歌苓等人,也未能在入围名单上争得一席之位。也因此,有人认为这是茅奖力推“新人”的特别用心。
  在入围的10强作品中,呼声颇高的是“文坛黑马”金宇澄的长篇小说《繁花》。该小说2012年发表于《收获》杂志,引起文坛轰动,被中国小说学会评为2012年中国小说排行榜长篇小说第一名,中国图书评论学会评为2013年中国好书第一名,被赞誉为史上最好上海小说之一,甚至被拿来与张爱玲的作品和《红楼梦》相比。2013年,《繁花》还获得第十一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以及第一届鲁迅文化奖年度小说奖。

  茅盾文学奖自1982年开评至今,已逾30载。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主任为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副主任为李敬泽、阎晶明,根据最新修订的《茅盾文学奖评奖条例》,评奖委员会主任主持评奖工作,不参与投票。本届茅盾文学奖参评作品征集工作于今年3月15日启动,获奖作品将不超过5部,被称为史上最惨烈的角逐。
  十部入围作品
  王蒙 《这边风景》格非 《江南三部曲》苏童 《黄雀记》林白 《北去来辞》
  金宇澄 《繁花》红柯 《喀拉布风暴》徐则臣 《耶路撒冷》范稳 《吾血吾土》
  李佩甫 《生命册》阎真 《活着之上》
  都市时报记者 蔡晓玲

(十部入围作品范稳排在第八位。入前五岌岌可危。唯一的胜算是赶上抗战胜利七十周年阅兵,范稳的好题材可能会意外胜出。就如阅兵曾期待欧美的国家总统们会来参加中国阅兵。可是结果是,欧美的总统们多没来。范稳的好题材也终落选。这从另一方面说明:因为鲁奖的贿选退贿事件,茅奖变得更严肃,根本没有题材之份,完全接投票进行?
只是,范稳这次却创造了茅奖评比历史上,三次入围十强三次落选的纪录。此纪录前不见“古人”,不知道后可有来者?
这次十部入围作品:王蒙 《这边风景》、格非 《江南三部曲》、苏童 《黄雀记》、林白 《北去来辞》、
  金宇澄 《繁花》、红柯 《喀拉布风暴》、徐则臣 《耶路撒冷》、范稳 《吾血吾土》
  、李佩甫 《生命册》、阎真 《活着之上》)
我的鲁师王蒙:曾经的文化部长,现在的大作家
大作家王蒙的开场很有吸引力,说起了观察人的大便,这样,可能发现人体的各种变化,可能预感人体的发展趋势。我想起我长大青海的藏医,只需观大便小便,便可洞知一个人身体种的种种信息,且惊人准确。感觉这实在是一个大作家的真功夫,且是隐示我们想做为一个作家观察生活的好方式。仅这一点,就是一个进入写作的入口,里面洞亮着与写作有关的各种信息,实在是耐人寻味儿。
有学员问著名作家家王蒙为何晚年仍著名颇丰,王蒙回答:这是因为我特别喜欢睡觉。原来王蒙老师是在梦中突破呢--王蒙老师早期的作品《青春万岁》《组织部来的年轻人》实在是激情飞扬,满书都是诗的语言,正是那个时代年轻人的整体心态、状态、形态的诗意重现,整部作品就是一部辉煌的史诗。可是晚期作品激情恍惚悄然远去,如同潮水已经过去,留下的只有河床,只有河床中的石子。只是那些石子花纹,带有某种文化色彩。恍惚与王蒙老师的梦有过间接或直接关系。也就是王蒙老师的晚年作品,更多是文化色彩。如果说,王蒙老师年轻时的作品虽大潮,诗情画意,激情飞扬,而晚年作品,却是河床中遗留的石头,深沉凝重压抑,但令人把玩,有无限回味。只是王蒙与一般的老作家不同,在形式上仍想冲上前沿。为了让文化色彩带着新意,王蒙的新书发布会居然请了郭敬民这种与王蒙相比“不伦不类”的人物来撑场子,让人一方面感觉大作家王蒙的晚年仍敢于出新近时代,一方感觉王蒙晚年创作孤独寂寞凄迷难耐。王蒙仍渴望年轻时写作的反响。可是反响已经限时代远去,只能借助年轻的作家郭敬民类帮助他找回当年向立潮头的快感。这实际是令人心酸的。
而这一次,茅奖实际上是奖给三十前的王蒙的。如果让王蒙现在写,他只能写一些文化类的散文,就算结集也是散文集、杂文集一类。可是却写不出荡气回肠的好小说了--因为他的激情已经远去,这是他给我们讲课时最真切的感受。-
王蒙应当感谢自己当年的把70万字的《这边风景》束之高阁,更当感谢自己的儿子媳妇在适当的时候帮助王蒙找到了这部三十年前像老酒一般窝藏的旧稿,使得81岁的王蒙又能重放一次光芒。《这边风景》这部作品,写于“文革”期间,终于“文革”已结束,王蒙把它束之高阁。上世纪80年代初王蒙将书稿从窑藏中取出改来改去,终又放弃。30多年过去后,在现今这个适当的时候,适时出版。其三十年的醇香,马上就让评委们沉醉,它那不容忽略的价值更是及时显现。就如某酒厂厂长拿好酒参加比赛,及时打烂一瓶好酒,芳香四溢,醉倒一片评委,于是这好酒马上得以认可。
当然这中还有其它成分。
(大作家王蒙给竹子题字。王蒙对面为大巴山野美女作家竹子。最右诗人康桥。王蒙边是作家蓝涛)

可不是,连茅奖评委都说了,王蒙的《这边风景》获奖包含致敬意义。王蒙做为那个时代一位标志性作家,读者已经给过他最高奖。而现在获茅奖,终于得以加冕,给多的是给他在中国文学地位的一种肯定。
我的另一位鲁师陈晓明说出机密:从茅奖的角度来讲,《这边风景》不一定是王蒙最好的作品,但它的获奖,在王蒙耄耋之年,我们评委们既考虑了《这边风景》的价值,也考虑对其坚持写作这么多所取得的文学成就表达敬重。
 有人说:没有当年打成右派,就没有后来的文化部长王蒙。但是,毛竹认为,有了文化部长王蒙,中国已经失去了作家王蒙。而这个奖是给那个右派王蒙的,是给那个三十年的王蒙的,而不是给文化部长王蒙的。
 王蒙的《这边风景》以自己下放的新疆农村工作的经历为背景,为读者展示了一幅现代西域生活的全景图。
    我的鲁师陈晓明认为:王蒙的作品真实反映了上世纪70年代的新疆农村少数民族的生活。小说中也写到当时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但王蒙并未宣扬和夸大。王蒙到新疆实现上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或是当权对他的一种保护。他把这段生活以小说的形式写了下来,且回复了现在罕见的历史原貌,使读者产生了一种阅读上的快感。
我的另一位鲁师张清华说:《这边风景》对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性、人物群像的书写很明朗,对今天感知历史,感知兄弟民族的生活和文化非常有意义。
王蒙老师在鲁十一给我们上课时,给我的另一个深刻影响便是,王蒙与其它鲁院老师不同,还带着秘书,给我们学员的电话都是秘书的电话。王蒙是想告诉我们鲁十一学员,我王蒙已经是一个脱离生活的高高在上的作家官了?王蒙是想对我们鲁十一学员说:我们中间隔着一段距离?王蒙是想说:我现在是以一个作家官的身份来给你们讲课,而不是以一个作家的身份来给你们讲课?王蒙想表达对我们鲁十一的重视或是另眼相看了?

链接
好事不嫌晚 81岁王蒙首获茅奖
2015-08-17 01:18:01 来源: 现代金报(宁波)
分享到:
昨日下午,中国作家协会官网发布公告,通过六轮投票,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选结果揭晓,格非《江南三部曲》、王蒙《这边风景》、李佩甫《生命册》、金宇澄《繁花》、苏童《黄雀记》这5部长篇小说获得该项殊荣获奖(以得票多少为序),每位作者各获50万奖金。在这五部作品中,《这边风景》是著名作家王蒙在80岁高龄时完成的新作,也是他第一次获茅盾文学奖。


五位获奖作家中,王蒙,河北人,李佩甫,河南人,格非,江苏丹徒人,苏童,江苏苏州人,金宇澄,上海人。江南作家占了三位。翻看前八届的奖项得主,像本届这样的情况,是第一次。


记者 丹娜 综合报道


格非:不会再写三部曲


格非,原名刘勇,1964年出生,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作为这次获奖者中得票数最高的,格非面对茅奖表现得很高兴,但也很冷静。他说自己的第一职业是教师,作家是他的业余工作,跟专业作家可能还不太一样,完全是硬挤出来的时间来完成这么一个六七十万字的作品。所以他很清楚自己在《江南三部曲》上花了多少心血,对他的意义也就不一般了。然而,这三部曲的长时段写作实在是太疲惫了,格非声称以后绝不会再写三部曲了。


《江南三部曲》包括《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格非从上世纪90年代即已酝酿构思,这一系列作品被认为呈现出了“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内在精神的衍变轨迹”。对于其中的《山河入梦》,莫言认为它“是一部继承了《红楼梦》的小说,书中主人公谭功达就是现实的贾宝玉”。去年,格非获得鲁迅文学奖,这次得“茅奖”,可谓“双奖”作家。


王蒙:好事不要嫌它晚


81岁的作家王蒙,是本届茅盾文学奖获奖者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在茅奖历史上,如果不考虑荣誉奖获得者,也是年龄最长的一位(肖克曾凭借《浴血罗霄》获得茅盾文学奖荣誉奖,年龄比王蒙略长)。他在得知获奖后一方面觉得“很不好意思,年龄太大了,早就应该有更好更新的作品奉献给读者。经过三十多年的冷冻之后,拿出来还能被接受,得到好评,这算是属于长篇小说里的陈年老酒 ”,另一方面又很高兴,引用俄罗斯谚语说,“好事不要嫌它晚,时间对文学是公正的”。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位重要作家,王蒙一直保持着非常旺盛的创作能力,近年来还时有新作问世。此次获奖的《这边风景》,则是他在被下放到新疆时写就的一部“旧作”,由于一些原因一直没能发表。被家人发现后,时隔30多年重见天日。小说以新疆农村为背景,从公社粮食盗窃案入笔,用层层剥开的悬念和西域独特风土人情,为读者展示了一幅现代西域生活的全景图。


李佩甫:


为写作下乡待两个月


《生命册》是作家李佩甫继《羊的门》、《城的灯》之后、“平原三部曲”的又一部力作。它通过追溯城市和乡村时代变迁的轨迹,构建了一个人五十年的心灵史。主人公“我”是一个从乡村走向城市的知识分子,一个“背负土地行走的人”。


在花甲之年出版的《生命册》几乎倾注了李佩甫的全部心血。他说,作品写了3年,但积累的时间用了50年。创作过程中,李佩甫废掉了已经写了七八万字的初稿,原因是“没有找到开头的第一句话”。回到当初下乡的地方待了两个月,李佩甫重新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甚至为了写得顺畅,干脆离开了让自己焦躁的书房,在卧室里完成了这部38万字的作品。


在接受采访时,李佩甫表示,“获奖后心里还是很高兴的,多吸了两根烟。”


金宇澄:我最喜欢苏童作品


金宇澄的《繁花》一直呼声颇高,既表现了丰富的海上传奇,又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被誉为“文坛黑马”。该作2012年发表于《收获》杂志,随即引起文坛轰动,被中国小说学会评为2012年中国小说排行榜长篇小说第一名,中国图书评论学会评为2013年中国好书第一名,被赞誉为史上最好上海小说之一和最好的城市小说之一,甚至被拿来与张爱玲的作品和《红楼梦》相比。2013年,《繁花》获得了第十一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以及第一届鲁迅文化奖年度小说奖。


金宇澄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能获奖很高兴,要感谢读者和评委,更要感谢《收获》杂志社,他们在第一时间发这个小说的时候就配了两个评论,这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同时获奖的其他四位作家及其作品,金宇澄说因为在《上海文学》的工作原因自己平时只看中短篇,所以这几部长篇小说都没有读过。不过自己对苏童的小说特别熟悉,这些作家中,自己最喜欢的也是苏童。


苏童:很想为自己摘帽


《黄雀记》以苏童擅长的小人物、小地方的叙事展开故事情节,写的是一桩上世纪80年代发生的青少年强奸案,主题涉及罪与罚,自我救赎,绝望和希望。




苏童表示,自己一直没有习惯看同行的作品,所以也不好评价。对于自己的获奖作品《黄雀记》,他说是“香椿树街系列”小说当中意义重大的一部,自己一直想用小说的形式造一条街,让它变得越来越长,越来越宽,也越来越深,而且让它永远存活,不会被强拆,《黄雀记》恰好就是这个“造街运动”当中可以成为地标性建筑的一部作品。


至于50万奖金怎么花?苏童表示这个还真的没想过,反正这个钱都是归老婆管的。作为以“不得奖”而著名的作家,苏童坦言,在名单公布前夕还有点焦虑,自己还是很想得这个奖。毕竟已经是五十多岁的人了,所以这奖项来得正是时候。


(原标题:好事不嫌晚 81岁王蒙首获茅奖)
作家范稳:我的志向不是发几篇散文扬名就可以
半壁江中文网 2014-11-14 11:27
我以为大学就立志当作家的范稳,当年在中文系一定是个风云人物,没想到他告诉我,大学时他只做两件事:一是踢球,二是写小说。只是一篇作品都没发表过,四年下来,退稿信堆了一纸箱。
纸箱还不是一般的大,几百封的退稿信是有的,皆为铅字:“范稳同志:你的来稿编辑部认真看过了,认为存在以下问题。”问题也是拟好的:“一、主题不突出。二、结构不合理。三、语言不精炼。”每个问题前面划着方框,编辑只需在前面打个勾。
范稳说,幸好自己很低调,也没有因此消沉。在那个文学狂热的80年代,发几篇散文或诗歌就可以扬名,或者可以留校,但他的志向不在此。
毕业后留在重庆当老师完全可行,但他选择了地质。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生活,而在大学里写的小说,多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情怀。他羡慕那些生活阅历丰富的77级78级同校学生,而自己的生活几近洁净的白纸。
也许从那时起,他就明确了要在大地上行走,在书房里写作。


(鲁十一全体同学与老师在承德的第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毛竹找不到范稳了,请大伙儿帮助毛竹寻找范稳。)
他走得很多,写得很慢。在被连续退稿五年之后的1986年,范稳发表了第一个短篇小说,自己尚未看到样刊,就收到了一沓厚厚的读者来信。来自读者的肯定成为支撑他日后写作的动力之一。而在此后近30年的写作历程中,他越来越觉得,这是自己应该干的事儿。
很多读者的印象中,范稳是个淡泊名利又有定力和实力的作家。可是范稳心里也有发怵的事情。
下去采访,需要请创作假,创作假请了若干,到了年终岁尾,单位要例行述职。这一年做了什么?寻访、采风。有什么成果?没有。
这使他惴惴不安,似乎这一年白过了。
而且不止一年。“藏地三部曲”,每一部都是三四年的艰辛完成的,最新出版的《吾血吾土》(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也是如此。
读书报:与你过去的题材相比,《吾血吾土》无疑是一次写作上的挑战。写抗战老兵,是不是一次沉重的写作?
范稳:抗战题材本身不是个轻松的话题。我也不想给现在的读者造成压力或阅读的障碍。当初的构思,我定位于交代体,不断地交代自己,交代一段历史,还原一段历史,不是老实地一下子把历史的问题交代得清楚。尤其有的老兵来自西南联大,受过中美军校的训练,不是你一采访,他就竹筒倒豆子一样全部倒出来;结构方面也是我有意设计的,以50年代为基点,情节往两边推,交代1947年1948年;到了反右,交代1945年1946年的问题,到了文革,交代抗战的问题。不断地把经历的各种政治运动、把历史一步步展示出来,这种结构形式不会让人感到轻松。
全书共分五个卷宗,前四卷的开头都是“你老实交代这一段历史”。我采访的20多个老兵,没有坐过牢的只有一两个。他们几乎都是经过几十年的劳动改造,经历批斗、文革结束才陆续恢复自由,也依然夹着尾巴做人,2000年后,境遇才逐步好转。2005年,国民党正面抗战被承认后,老兵才得到官方的认可……很多老兵是流过眼泪的。
读书报:采访是否有很大难度?你做了怎样的准备?
范稳:写抗战不是写简单的攻城掠地,而是写精神和文化的坚守。我写了几个西南联大的学生从军抗战,所以下功夫最多的,除了抗战的史料,更多的是西南联大的史料,大师的思想境界对现代人来讲很难掌握。
过去都认为抗战中没有国军,90年代以前是不允许说的。采访对象都是90岁以上的老人,一方面是自然性的遗忘,另一方面是被迫性的遗忘,问到尖锐的问题就避而不谈。当然,还有一些人,清晰地记得他们当年抗战的历史,这是他们人生中最灿烂的一笔。他们感觉到历史可以述说的时候,非常急于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读书报:是否依据了真实的史料,虚构与史实相结合?
范稳:史料当然是需要作为作品基础的,比如西南联大这一块史料,我阅读得比抗战史料还多,因为那些大师们的思想境界我总是担心自己达不到其最起码的边界。抗战这一块史料也下了很大的功夫,《中华民国史》通读了一遍,远征军的史料目前出的也很多,能找到手的都通读了。写历史的小说肯定是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来虚构作品和人物。我总是能在史料中找到创作的线索甚至灵感。我自认为是一个有历史感的作家,这或许是我的一个特长吧。主人翁赵广陵的原型人物现在都还活在世上,他的人生经历几乎和作品中赵广陵的一样,大学生、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参加抗战,思想左翼,在国民党方面也不受待见,反对内战,喜爱文艺,1950年后管制、劳改,家破人亡,大赦出狱后孤身一人等等。当然在作品中我还揉进了其他老兵的人生命运。每个小说人物都是“杂取种种”嘛。
读书报:书中的信与诗歌,皆有来处吗?还是你本人所作?
范稳:这些都是我自己写的,为此在古文写作上下了一番功夫。比如书信体、师表体、墓志铭等文体,都找了大量的范本来阅读学习。平常没事时我也喜欢读些古诗。只是我的格律还不过关,十月文艺的韩敬群先生是这方面的高手,他帮我最后把关,调整平仄。
读书报:在几年的采访中,有什么独特的感受?
范稳:不是我的小说对中国人的抗战史的书写有多么重要,而是期望能再次唤起国人对峥嵘岁月的重新记忆。这些老兵曾经是我们民族生死存亡的中流砥柱,是国家的铁血男儿,是抵御外辱的这段大历史的践行者和书写者。他们经历了抗战的艰难,也见证了伟大的胜利,但是由于历史的错误,他们的人生就像一列驶入漫长岁月的黑暗的火车,他们的光荣一度被遮蔽和遗忘了。面对这些经历丰富的耄耋老人,我仿佛走近了一部国家民族的苦难史和光荣史,也仿佛和遗忘在搏斗。这段历史现在才被刚刚打涝出来,过去水是浑浊的,现在水清了,水底下的宝藏逐渐显露,我希望打涝出来,让它们重见天日,还历史公正客观。
读书报: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评价《吾血吾土》是“书剑相逢”。你写来自西南联大的抗战老兵,是不是也使这部作品和同类题材相比,有着不一样的气息?
范稳:我希望如此。我希望能够体现出一种文化的坚韧和坚守。我们抗战不止是军事上的坚守。为什么要把联大学子作为主角,原因有两个,一是写青年学生热血报国,二是写文化的传承,那个年代怎样传递文明的薪火。我欣赏他们能够“上马杀贼,下马赋诗”。闻一多、朱自清是有气节的,他们受到传统教育,并且通过言行影响了学生,我写了大师们的弟子,他们的精神和大师一脉相承。国家生死存亡之际,如果没有这些知识分子的死扛,可能中国的文化是另外一副样子。
读书报:“明梅”在书里是否有特别的含义?
范稳:我想应该是代表了一种民族精神和气质。昆明有所公园里有唐梅和宋梅,昆明人视为国宝。但文革开始后就少于开放了。这给了我某种启示,就像书中写的那样“家国有难藤无言,河山光复梅先知。”中国人对梅花的赞美历来都跟言志、抒情、咏怀等有关,极尽想象力之能事。明朝的梅花在抗战胜利后不再开放,寓意内战将起,国家将再次陷入战火。天与人,人与物,有时会呈现出某种诗意的启迪。
读书报:那你的创作心态是怎样?
范稳:经常感动,有时候还很忧愤。这些老兵的命运让人扼腕叹息。如果心态平和一些,可能会保持更多的理性。我采访的这些老兵,没几个生活好的,他们和贫困、孤独、生病、衰老做斗争,为几百块钱的社保到处抗争,很可怜,他们是被遗忘的一群人。我们永远想象不到他们所面对的一些苦难和荒谬。这种荒唐在我们国家才会有。社会的一点点关爱,会让他们非常感动。
读书报:这几部分的“交待”,让读者真实地了解了那段历史,第五部分读得很过瘾。尤其是赵广陵在“滇西战役战友联谊会”上义正辞严的一番话,以后此后与秋吉夫三的过招,都显示了一个军人的气节和中国不屈的精神。这些内容,也纯属虚构吗?
范稳:日军老兵回访滇西旧战场有史实依据,大约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至2000年前后,我们这边的人都有接待。甚至连当年的朝鲜籍慰安妇都有来回访。我采访过那些见过日军老兵的人,其中一个还是当时省外办的处长。每次日本老兵来都是他全程陪同。日军老兵也确实在昆明和腾冲和中国老兵开过座谈会,会议气氛不是很融洽。一个中国老军人在会上曾指着一个日军老兵痛骂过。当然也有日军老兵和中国老兵交上了朋友,在中国老兵生病时还专门从日本前来探望。日军老兵当年的确有挖回自己阵亡士兵遗骸的想法,但遭到了拒绝。他们也曾经想走民间的路子,开出价格想让中国人帮忙,但都没有得逞。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中国人的气节吧。我还看过两本日本老兵写的关于滇西作战的回忆录,提到了他们回访旧战场的过程。我今年去日本的时候,本打算找到一两个日本老兵采访的,但我从有关渠道获知,他们都死了。
读书报:我很欣赏你的创作态度:在大地上行走,在书房里读书和写作。什么时候明确了自己的创作态度?
范稳:到藏区游走时就形成了这种写作姿态和习惯。我喜欢这种充分的田野调查来开拓自己的思路。生活本身大于想象,必须深入生活。有些作家更擅长走向内心深处,我需要有直观的感受,需要走向大地。历史有很多精彩,我需要某种别人人生的传奇。我喜欢传奇的人生,这构成故事的基础。
读书报:你最早写过校园题材、地质题材、都市题材,那时候的写作是什么状态?是怎样走上“藏地三部曲”和抗战题材的创作之路?
范稳:我1985年大学毕业后在地质行业干了5年,直到2000年去西藏之前,写短篇写中篇,也写过一两部长篇,大多数作家要经历这些积累的过程。我明显的变化不是来自内心,而是外界的感召。
我关注藏民族文化的缘起是1999年参加“走进西藏”活动。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藏民族文化,我看到了教堂,看到了传教士的坟墓。虽然那个时候对这段历史只是浮浅的认识,但是好象上帝在召唤我:你应该去写这段历史。我对自己比较满意的是,不论写哪种题材,我会把功课做足才动笔。这是学院教育的影响,读藏传佛教的书,读民族史、宗教史的书,如果没有读透,没有掌握相应的知识,我不会去写。这是我的写作习惯。


(鲁十一结业典礼后毕业照。)
鲁师:左一施占军、左二白描、左三何建明、左四陈崎嵘、左五高洪波、左六张健、左七铁凝、左八李冰、左九陈建功、右二王彬、右一成曾樾。
后排右三好像是范稳--不准!请大伙儿帮助毛竹寻找范稳。
二排左十周习。二排左一本文作者毛竹
第十一届高研班名单:丁天、金鸿梅(金子)、狄青、孙未、张渝(张于)、粟光华(苦金)、魏增军(希梦、西门)、葛水平、镕畅、陈麦启(麦琪)、王相勤(柳岸)、周翠华(周习)、丁玉龙(海日寒)、李学江、朴长吉、韩雪(韩雨山)、陈昌平、王妍丁、鲍优娟(鲍贝)、澜涛(天下)、顾坚、陈论水(陈然)、刘楚仁(肖枫)、刘小平(羊角岩)、欧逸舟、徐小燕(拾柴)、卢卫平、吴彪华(汶溪)、许雪萍、谢凌洁(凌洁)、韩芍夷、范稳、冯小涓、敖超、彭澎(齐原)、吴文莉、梦野、李学辉(补丁)、张存学、王亚楠(亚楠)、韩银梅、赵元文、秦安江、李小重(小重)、张玉国(麦沙)、高万红、毛竹(东方竹子、竹子、佚名、洪玲(周小影)、周蓬桦、陈涌(陈可非)、康 桥、李骏(南方狼)、姜莉莉(姜银)、凌伟清(深蓝)
我们的范稳
作者周习


这是我们国土资源作协对他的喜爱称呼,也是我们以孙吉民老师为核心的鲁十一对范稳的称呼。因为他是国土作协最早一批会员。他坚持长篇小说创作,至今已有《水乳大地》、《悲悯大地》、《大地雅歌》、《碧色寨》,还有这部进入茅盾文学奖前十的《吾血吾土》。
《吾血吾土》讲述西南联大学生赵广陵及其数名同学于国家危亡之际弃笔从戎,参与抗战但在此后的历史中命运沉浮的故事。该书以新的视角写抗日战争,将中国远征军老兵与现代知识分子的命运相融合,通过层层剥茧的结构,表现知识精英的家国情怀与苦难辉煌,在同类战争题材作品中呈现了突破。
昨晚,范稳来京,孙积民老师喜欢他呀,专门叫上我们和他一聚。
范稳看起来十分精神,脸上有光彩,很年轻。上一次茅盾文学奖提名后在三苏一聚,西安吴文莉当时在北京进修美术。时间飞速,转眼又是四年。范稳已是三次提名,已临近高峰。

吾血吾土 家国情怀 (2014-09-28 04:04:46)转载▼
标签: 杂谈
吾血吾土 家国情怀
沧浪客

尽管深知,中华民族,历来不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脊梁,更不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的决绝与悲壮。但在范稳新出版的长篇小说《吾血吾土》中,读到当年学子们从军时曾经吟颂过的这首诗,我还是很难掩饰血管即将炸裂的冲动:“没有足够的兵器,且拿我们的鲜血去。没有热情的安慰,且拿我们的热血去。热血,是我们唯一的剩余。自由的大地是该用血来灌溉的,你,我,谁都不曾忘记。”
血,总是热的,但在民族危亡之秋,它可以冷却、凝固,变成坚硬的刺向侵略者的匕首投枪。
我们不宣扬仇恨,但绝不能忘却历史。
范稳比我大3岁,作为1960年代出生的那代人,我们对抗战的印象,是从《地道战》、《地雷战》等电影里所看到的“很好玩”;年纪稍长,能自己阅读了,读到《吕梁英雄传》《烈火金刚》《新儿女英雄传》和《风云初记》等长篇小说,才发现那场战争其实“不那么好玩”;而到2009年初,读完邓贤所著的描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日、浴血奋战,由失败直至胜利的整个历程的《大国之魂》,就感到触目惊心;随后通过电影电视,比如《亮剑》《长沙保卫战》和《壮士出川》等等,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抗日战争的惨烈和中华民族的苦难与不屈,并开始对所有描写那场可歌可泣的战争的文艺作品有所反思。遗憾的是,这样的反思,往往只限于文人酒桌上的捕风捉影或者“壮怀激烈”。幸而,“这种遗憾在这个凉爽的秋季,在中国人民抗战胜利69周年之际,因为有了范稳的《吾血吾土》,终于消失,这是一件令人值得高兴的事情。”文艺评论加疏延祥如是说。
在2014年9月18日于北京举行的《吾血吾土》的新书发布会上,有专家总结说,中国的抗战文学发展至今,在主题、结构、文本等方面取得较大成果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创作的瓶颈当中。过于陈旧的思维模式、过于单一的人物情节、过于逼仄的创作空间,都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侵蚀着这一题材的文学创作力。在梳理、研究既有文学成果,挖掘、占有一手历史材料的基础上,《吾血吾土》打破了文学创作“意识形态”挂帅的传统指引,将中国远征军老兵与现代知识分子的命运相融合,以缕缕抽丝、层层剥茧的结构手法,展现了一代中国脊梁在抗战前后漫长历史变迁中的痛苦与彷徨、苦难与辉煌……诚哉斯言。
当然,要在有限的篇幅中复述这个几十万字的故事,既是困难的,也没必要。且听范稳如是说——

浪客:“藏地三部曲”(《水乳大地》《悲悯大地》《大地雅歌》)获得巨大成功之后,你怎么会突然潜心创作出《吾血吾土》这部西南联大时期一代知识分子投笔从戎御敌救亡,并在不同历史时期起落沉浮的英雄史诗?
范稳:先说两个小故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随几个北京的文化人到滇西参加一次笔会。到了保山,当地人向我们讲述当年中国远征军在这里打日本鬼子故事。一个北京来的作家朋友大为惊讶:日本人怎么也到了你们云南?一直以为云南是大后方呢。
生活在昆明的老兵李昌枢,曾经参加过台儿庄大战等许多重要战事,被人们称为“滇军活化石,”但他的事迹在2012年被省内一家媒体报道后,一个退休的历史教师找到他说,没想到你们也打过日本人。
我感到震惊的是:一段宏阔壮丽的御敌救亡的历史,怎么就不被人们知道呢?一批为国民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浴血奋战的抗战老兵,怎么连作家和历史老师这样职业的人都不知道呢?
其实,到过滇西的人们都会被当年的抗日战场和云南人民为抗日战争所作出的奉献所感动,无论是腾冲的国殇墓园,还是松山战场。战争的遗迹历历在目,战争的记忆从没有被无情的时间所淹没。我记得自己最早接触了滇西抗战的历史,也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我去滇西出差时,看到了一套当地文史部门整理的关滇西抗战的文史资料,其实从那时起,我也才开始弥补自己在教科书中没有学到的历史。1999年我曾经徒步翻越高黎贡山,在一人多深的荒草和灌木丛中,还看得到当年日军的堑壕和坍塌的地堡,当地的人们无数次向我讲述起中国远征军的故事。但那时我的心思正在西藏和藏文化上,在藏区一转悠和接下来“藏地三部曲”的写作就是整整十来年。不过滇西抗战史这个题材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它或许需要一个契机,一次对写作灵感的激发。
2011年的秋天,我应邀去腾冲参加中国抗日远征军“忠魂归国”的公益活动,19具葬身缅甸的远征军士兵的遗骸,在官方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帮助下,幸运地被挖掘出来,隆重迎接归国。称其为“幸运,”是因为二战时期为国捐躯在缅甸的中国远征军人数至少在十万以上。60多年过去了,这些为民族存亡而战死在异国他乡的抗日健儿,几近被遗忘,被漠视,被冷落。终于在21世纪到来之后,这段尘封的历史才逐步被一些有良知的中国人慢慢打开,就像在一间尘埃密布的老屋,有人翻出一部厚厚的书,轻轻拂去上面的灰尘,小心翻开一页页发黄易脆的纸片,一段段曾经被刻意隐匿的历史,一个个英气勃发的人物,慢慢向我们走来。
主办方邀请了一批还活着的抗战老兵,和我们一起迎接他们的战友的忠魂。当这些衣着朴素、微微颤颤的老兵在腾冲国殇墓园站成一个方阵时,当他们苍老的目光迎回自己战友的骨骸时,当零落飘零的英魂终于魂归故国、入土安葬时,我见证到了某种感天动地的震撼——眼泪从天而降,悲恸自心而起。刚才还晴空万里的世界,转眼泪飞化作倾盆雨,密集的雨丝伴着人们眼中的热泪洒落大地。这雨中的葬礼似乎在唤醒人们不要忘记在66年前那大雨如注里的战场,不要忘记那风雨如晦的世界里一个民族救亡图存的呐喊,不要忘记那些穿着草鞋就走向抗日战场的普通士兵……那是我第一次走近那些像国宝熊猫一样珍贵的抗战老兵,他们被遗忘已经太久太久,像不孝人家里被冷落在屋子一角的老父亲,讷言、落寞、凄楚、孤单、清贫,只生活在自己的回忆中,眼前的繁华世界与他们无关。
如果说一个人的人生经历就是一部书的话,那么,一个老兵呢?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没有比踏勘旧战场和面对一个饱经沧桑的抗战老兵更能激发出丰沛的想象力和怀念英雄的崇敬情怀的了。
2010年我完成了自己耗时十年的“藏地三部曲”之后,一直在寻找新的创作方向。并不是非要超越或突破什么,只是为了证明自己还活着。对一个以写作为生的人来说,没有东西可写,就像没有仗可打的士兵一样空虚。现在好了,一群打过仗的老兵,站在时光的尽头,频频向我招手。我感到自己有责任和义务把一段被遮蔽的历史再现出来。

浪客:为创作《吾血吾土》你蛰伏四年,据说其间,你查阅各种史籍,深入滇西地区,还采访了多位抗战老兵,并远赴台湾、日本等地进行创作采风?听说你还采访过小说主人公赵广陵的原型之一、被称为“抗战活化石”的傅心德老人及其后人?
范稳:说到那些经历过战火的老兵,我们总会想起那句名言:“老兵永远不死,只会慢慢凋零。”这是一个怎样“凋零”的过程,可能没有哪个作家可以完整地呈现。我大约采访了20来个老兵,收集整理了50多个老兵的人生档案,涉及云南、四川、贵州三个省的抗战老兵。当我走向那些可敬的老兵们时,我发现他们最小的已经88岁(腾冲老兵卢彩文),最高寿的115岁(龙陵老兵付心德)。面对他们,我只有“相见恨晚”的遗憾,大部分老兵都在90岁以上,一些人已经耳背眼花,口齿不清;一些人早已行动不便,意识模糊。当然也有思路清晰、腰板硬朗、眼神有力、军人仪表依稀可辨的老兵,他们的目光,尚能洞穿历史的尘埃,看到往昔战场上战友的身姿,他们心中的战场,仿佛硝烟还没有散尽,弹痕累累的胜利旗帜还在飘拂。不过,令人扼腕痛惜的是,在仅仅一年的采访中,我就目睹了两个老兵的“凋零。”昆明老兵李昌枢和龙陵老兵付心德,在我采访他们都不到半年的时间内,相继仙逝。李昌枢老人送我的一箱他家乡的酒还没有喝完,还有这个老人家精心栽培的文竹,因为家徒四壁的他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回报社会各界对他的关爱,就养了一盆又一盆的文竹,分给去看望他的志愿者。似乎是,过去总是他受社会改造、受社会监督、向社会交代,虽然他为国家民族做了那么多,但这一点点来自人间真情的关爱,于他来说还不适应,还有些诚惶诚恐。他分给我的那盆文竹我一直养在书房里,在我写这部书时,我会时常想起这个参加过台儿庄血战、四次长沙保卫战等诸多大战役的老兵,尽管后来蹲了20多年的监狱,但依然儒雅温和、风轻云淡,在清贫孤寂的生活中颇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豁达开朗,就像这盆素雅碧绿的文竹,平凡普通,小处见大节,静处涌绿波。可是当你听到这个96岁的老人还能清晰准确地复述当年在战场上励志杀敌的口号——“朝后死,遗臭万年!朝前死,为国争光!当兵的上了战场,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发东西下来,就大吃大喝。钱不够,就问家里要。”这时你会感到一个铁血男儿身上的热血,并不因为年龄的衰老而衰减半分。即便是百岁老兵付心德,我去看望他时他已经意识模糊,丧失了话语能力,只能成天躺在床上,下午阳光好时才由他快60岁的小儿子背出来晒晒太阳,像一个苍老的老婴孩,挣扎在混沌不清的世界,在绚烂的阳光下沉默无言,兀自默数死神的脚步。这个从淞沪会战一直打到滇西战役的河南籍少校医务官,堪称一部抗战历史的“活字典”,当时被人们称为中国最高寿的抗战老兵。他见证的历史,我们绝对难以想象,他经历的战火,足以让那些胡编抗战“狗血剧”的人汗颜。但是,那天的采访有一种令人感慨万千的失败。老人一言不发,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所有的历史信息都来自老人的儿子转述——所幸父辈的光荣与苦难,会像血脉一样的传承下去。但最为神奇的是,在我们交谈的过程中,已经丧失了语言能力几年、形同植物人的付心德老人忽然用悲悯的目光望着我,含混不清地说:“我打过日本人!”
就这一句话,感天动地,洞穿历史。
书中的主要人物赵广陵的人物原型实际上是一个叫吴鲁的老兵。这个已经97岁高龄的老人现在蛰居在昆钢的一幢家属楼里。他当年是云大法律系大二的学生,临沧云县人。国民政府军政部到学校招收青年学子从军,因为那是日军对中国军队使用化学武器,许多士兵根本不知道如何防范,所以他就投笔从戎选择了“特科”——化学防毒专业,当时叫军政部“化学兵总队”,教官大都是留学归来的“海归,”后来“化学兵总队”并入黄埔军校15期。吴鲁一毕业就分到第二战区,后来又回到家乡临沧打游击。抗战胜利后自动脱离了军职。那时他是一个很文艺的青年,喜欢文学和话剧演出,读了很多鲁迅、沈从文的书,思想也相当左倾,还差一点去了延安,因为他想去延安的鲁艺深造。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都憎恨社会腐败不公,向往延安和革命。上世纪50年代他在昆明靠卖大饼办起了一个剧艺社,还将《阿Q正传》改编成歌剧在昆明演出。我采访他时他更多地跟我谈鲁迅和沈从文,这样的一个抗战老兵怎不令人肃然起敬?
至于专程去日本,是我在写完这部书的初稿之后,因为我在书里也描写了一个日军老兵的形象。我是想通过这个人物来作出一个作家的拷问:中日两国纠缠不清的历史症结究竟在哪里?日本面对自己犯下的罪行为什么就不认罪?中日两国老兵有什么样的不同人生命运?——从战场上的生死搏杀,到都成了老兵后的“宿命对决,”以及抵抗泛滥于世的“抗战狗血剧。”

浪客:在抗战爆发83周年之际,9月18日,《吾血吾土》的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这传达了什么信息呢?据说除文联、作协和出版社的领导之外,你们还邀请了抗战老兵代表参与,能给我们谈谈当时的盛况吗?
范稳:曾经参加过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出征缅甸,败走过野人山、后来又终生滞留在缅甸曼德勒的老兵张富鳞有一句让人刻骨铭心的话:“我们不害怕死亡,害怕的是遗忘。”
因此,“拒绝遗忘”是我想在这本书里传达的一个主旨。出版社方面选在“九一八”这个特殊的纪念日来首发这部书,不是我的小说对中国人民抗战史的书写有多么重要,而是期望以文学之名,再次唤起国人对一段峥嵘岁月的重新记忆。也是希望国人牢记历史,不忘国耻。就像许多城市都要在这一天鸣放警笛一样,作为一个中国人,永远不应该忘记我们民族的耻辱和中国人民的伟大抗战。
当天邀请到北京抗战老兵卢少枕先生出席我的新书发布会,也让我非常感动。老人当年正是西南联大历史系1944级的学生,毕业时他们那个年级的男生全部征召到军队充任翻译官或战斗人员。老人在发布会上向我们重温了当年充满了青春激情的血与火的岁月,让与会者再次感受到了他们那一代人的家国情怀。有个记者下来对我说,听卢少枕老人回忆当年的征战经历,自己都忍不住要哭。实际上,每一个抗战老兵的人生命运史,都是我们民族的家国史。

浪客:你曾说:“希望在此部作品中探寻的是中国文化强大而不可征服的独特魅力,并将此视为一个作家的责任。”能解释一下这句话吗?
范稳:目前,对抗战历史的重新挖掘、发现、梳理、研究以及艺术表现方兴未艾。作为一个写作者,我首先秉承尊重史事的态度去学习,我不能为了政治正确,就回避了历史的痛点;其次,就我目前所认识到的这场中国人民的伟大抗战,不仅有武力的抗争,还有文化的坚守。当年日本军队在战场上并不把中国军队当实力相当的对手,但他们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却既心虚又暴戾。他们是翻手把老师打倒的学生,但又知道自己并没有老师深厚的学识和涵养。日本军人太知道军事征服中国易,文化征服中国难。他们在战争一开初就轰炸南开大学,洗劫北大、清华的图书馆、实验室,后来又轰炸迁到昆明的西南联大。闻一多、华罗庚这些国宝级的大师都差点死于日机的轰炸之下。没有哪个国家的军队会专门对学府重地如此野蛮地痛下辣手,这种对文明、文化的摧残正是他们试图改变一个国家的民族凝聚力和文化核心的野蛮战争逻辑。“亡国亡种”是那个年代中国人的噩梦,也是每个不愿当亡国奴的中国人心中的警钟。战争被打败了还可以再来,“种”被改变了,文化被灭绝了,那才是我们万劫不复的灾难。所幸的是我们的民族毁家纾难、抵御外侮的坚韧不屈和众志成城的传统美德,远不是日本帝国的战略指挥家们所能料到的。他们在中华文化面前,永远是学不到位的学生。

浪客:黄永玉先生曾说:“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然而,在《吾血吾土》中,赵广凌不曾战死沙场,但在劫后重生中却也早已不见了故乡,这是一个士兵最大的痛楚。你写作时,与笔下的主人公一起经历了怎样的痛楚?
范稳:其实对许多参加过抗战的老兵来说,远不是“战死沙场”或“回到故乡”那么简单。为国战死沙场是对人生画下的最完美的句号,战争的幸存者们却远没有那么幸运。抗日英雄本该荣归故里、衣锦还乡,但历史的错误却让他们在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有家不能回,或者头戴各种“帽子”生活在政治压力之下。在我采访的大多数抗战老兵中,他们的命运和李昌枢、傅心德、吴鲁老人大体相似,他们打赢了抗战,是战胜了日本侵略者的骄傲胜利者;但他们在自己的第二次“抗战”——人生命运之战前却几乎都失败了。先是几十年黑白颠倒的政治运动,然后是不可抗拒的衰老、贫困、孤独、病痛、乃至死亡,一步一步吞噬他们曾经勇敢血性的心。在这一场与命运的“抗战”中,他们注定是悲情的失败者,但他们作为曾经的抗战老兵,没有倒下,没有丧失做人的尊严。他们活下来了,就是人生中不小的胜利,即便是惨胜也罢。他们是命特别硬的一群,枪林弹雨中摸爬滚打数年,天天与死神打照面,然后政治运动、劳动改造几十年,等世道清平,人间回归正义和理性,他们却老了。白发覆满了他们曾经不屈的头颅,世道摧毁了他们当年的理想和雄心。尽管老兵们终于迎来为自己正名的那一天,久违的勋章重新佩戴在他们佝偻的胸膛,鲜花、掌声、荣誉、关爱纷至沓来,但不知这是一种幸运,还是一种残酷?他们光荣的人生经历,过去不敢说,到他们能说的时候,又遗忘得差不多了,甚至不能说了——就像付心德老人那样。从被迫性遗忘到自然性遗忘,前者是被政治打败的遗忘,后者是被时间战胜的遗忘,这个过程多么令人触目惊心。他们只是还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老兵,没有忘记自己的军礼,尽管在他们行礼答谢社会的关爱时,已经不能挺直腰板,并拢手指,但他们作为一个老军人的骨头,愈老弥坚。他们颤抖着抬起右手行军礼,似乎是在向我们表明:老兵永远不死。
全世界参加过反法西斯战争的老兵,只有这一群,最不一样。

浪客:有人说,《吾血吾土》是你继“藏地三部曲”后的一次文学精进之旅,是抗战文学创作里程中的全新范式,对此你怎么看?
范稳:中国的优秀作家和优秀抗战题材的作品有很多,我只是写了一部自己愿意写、并且投入了极大的激情和爱的小说,同时在人物塑造和形式上有一些探索和实验,好不好还需要读者去评判,需要时间去检验。我只是希望人们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更多地了解那段历史,更多地关注还幸存于世的那些抗战老兵们,他们的人数越来越稀少,在我们的目光中渐行渐远。我更希望我们的社会面对这些曾被遗忘的老兵,有更多的公正、温暖和爱,还以他们应该享有的荣耀和尊严。
我知道有许多富有良知感、责任感、同情心、大爱心的中国人正加入进这场和老兵们一起抵抗遗忘的战争。他们中有人文学者、历史学家、社会志愿者、商人、媒体记者、作家、诗人、公务员、机关干部、艺术家、教师、企业家、自由职业者。他们对老兵的关爱,对那段被隐秘历史的挖掘和梳理,常常让我这样的写作者感动莫名、受益匪浅。他们大爱无疆的行动时时刻刻为那些饱经沧桑的老兵们彰显着社会正义、公道、温暖和中国人的良心。人们没有忘记这些为国家民族浴血奋战的老兵,这段历史就不会被遗忘。我也在这本书里写道:“历史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越走越近,它的真实常常在人的想象力以远。它可以被扭曲,被遮蔽,被掩埋,甚至被删除,但只要有一条小径通向黑暗中的历史,只要大千世界里有一个人拒绝遗忘,历史就是被碾压为齑粉,它的本来面目依然能够还原,它光彩夺目的那一面依然会在朗朗乾坤中熠熠闪光。”
我在这部作品中试图用一个人的命运来还原某段历史。都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当这个“人民”具体到某一个个体时,正视这段历史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对真相的梳理甄别。对我们每个人来说,记忆是个多么易碎的东西,丢失、紊乱、错觉、误记、模糊、刻意回避、直至再也想不起丝毫,这些困境我们都时常要面对,更何况那些耄耋老兵。因此,小说是历史的另一种诠释方式,从一个抗战老兵的命运,我们或许可以看到我们民族所经历的那些坎坷岁月和不屈精神。

浪客:在人们看来,每一次动笔之前长时间的行走、采风以及系统的有关地理、自然、宗教、历史、人文等方面的知识积累,这使你的写作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景。有记者统计过,自1999年开始创作“藏地三部曲”至今的15年里,你平均每3年才推出一部长篇小说,很“慢”。你认为,慢,是意味着一种敬畏和责任吗?
范稳:云南是个文学资源大省,只要你认真去学习,在大地上去行走,便可以写出与众不同的小说来。我的确写得慢,的确是心怀敬畏去写作,至于责任,几乎不用多去考虑,你干这一行,自然就应该有责任感和尊严感。我尤其认为一个作家的尊严感正如一个军人的荣誉一样。不论是面对战场还是面对苦难,他都得像一个真正的人那样勇敢、沉着、血性、刚毅,挺立在这喧嚣浮躁的社会如同挺立在枪林弹雨中。眼下这个社会的各种诱惑于一个作家来说,并不亚于当年战场上的冷酷无情。关键看你能不能把握好自己究竟要做什么。别人的热闹我从不稀罕,把神马都当浮云,只把写作奉为人生最高贵的目标。因为,一个作家,说到底还是要以作品说话。

浪客:在《吾血吾土》中,你多次引闻一多、李公朴、穆旦、李广田等文化大家入题,是不是为了在赵广陵的身上,寄托自己更深层的文化情怀?
范稳: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是中国也是云南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一直以来都为文人学者们津津乐道。因此,我在作品中特意表达了我对西南联大的那批大师们的敬意,闻一多、朱自清、陈寅恪、潘光旦、曾昭抡、张奚若等。尽管我对这些大师们着墨不多,但正是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品质和光芒,感召了一批批投笔从戎的联大学子,他们是我笔下的主人翁,是我由衷钦佩的热血报国、集家国情怀于一身的青年知识分子。我想表现的是那种“上马擒贼,下马赋诗”的从军学子。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文人气节和高尚品质,直到今天仍然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们是我们文化的精英,是民族的脊梁。战场上杀敌三千,攻城略地是一种光荣,战火纷飞中文化的坚守和传承更是一种骄傲。在这种博大精深的文化面前,侵略者再野蛮、再武装到牙齿,终究会败于中华文化的坚韧顽强之下。中国人民长达十四年的抗战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2014年9月21日于昆明西坝坊


附录
鲁迅文学院历届高研班学员名单(最新添加鲁二十)(2013-03-11 20:32:56)转载▼ 分类:在鲁院
鲁迅文学院历届高研班学员名单

首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
刘增哲 丁丽英 刘向阳 王 松 冉冉 杨海蒂 谭同战关仁山张行健萨娜孙惠芬巴音博罗胡卓识葛钧义荆歌周诚竹雄伟吴祥生许春樵林岚凌翼凌可新刘玉栋戴来邵丽刘继明薛媛媛张梅麦家谢挺潘灵马丽华杨宏科夏坚德陈开红陈继明李金鸥时培华刘北野王伶金成浩于卓荆永明欧阳黔森刘建伟衣向东李西岳陶纯徐坤

第二届高研讨班(主编班):
王志刚 王爱英 张春燕 巴 毅 刘阳贾兴安鲁顺明王剑冰杨晓敏黄强许晨马宝山金红兰刁铁军刘元举杨莹刘宏伟姜琍敏傅晓红王怀宇梁琴陈宝红胡翔施晓宇梁静怡温远辉王雁翎张庆国曹雷白拉禄琴张艳茜马青山董立勃徐红郭文斌 唐 涓任向春刘俊盛丹隽唐韵王曼玲王玉芳张懿翎王山方文张新芝关正文程绍武

第三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
邱华栋 武歆 张旻 胡学文马明高马力李巧艳王黎明王方晨孙丽萌薛涛张宏杰钟是求杨利红金勇先徐岩庞余亮朱日亮杨剑敏程维曹多勇潘小平余述平赖妙宽邓宏顺袁雅琴鲍玉学黄佩华胡斌雷平阳夏天敏倮伍拉且邓毅平措扎西唐亚平蔻辉 娜 夜刘亮程 赵光鸣张根粹 李成虎梅卓徐剑张慧敏文清丽徐迅郑欣力杜丽央珍薛燕平祝勇程青

第四届高研班(少数民族中青年作家班):
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娃(哈萨克族)铁穆尔(裕固族)陈雪鸿(汉族)巴根(蒙古族)昳岚(达斡尔族)纳·乌力吉巴图(蒙古族)空特勒(鄂伦春族)刘晓平(土家族)向启军(苗族)何炬学(苗族)赵振王(彝族)唐樱(壮族)檀丽(土家族)白玛娜珍(藏族)江洋才让(藏族)阿力木江·阿不都克力木(柯尔克孜族)于晓威(满族)周建新(满族)戴雁军(回族)胡冬林(满族)韦俊海(壮族)何发昌(拉祜族)王延辉(回族)雪静(满族)杨打铁(布衣族)旦巴亚尔杰(藏族)扎西班典(藏族)陈铁军(锡伯族)格致(满族)马丽华(回族)次仁罗布(藏族)亚森江·沙地克·超狼(维吾尔族)白金声(蒙古族)阿拉旦·淖尔(裕固族)平原(回族)纪尘(瑶族)沙戈(回族)哥布(哈呢族)李成飞(朝鲜族)马丁(撒拉族)王晓霞(满族)李骞(彝族)狄力木拉提·泰来提(维吾尔族)米切若张(彝族)才旺瑙乳(藏族)霁虹(彝族)讴阳北方(回族)包铁军(蒙古族)罗勇(彝族)

第五届高研班:
谭旭东黄桂元葛红兵 段崇轩 王春林 何 弘 赵月斌 荣毅 莫·策登巴尔林超然 高景森 金 森 高海涛 秦朝晖 王双龙 任林举 郭友钊 张风奇李健彪 常智奇 石华鹏 杨宏海 黄伟林王晖 冉隆中 宋家宏 杨光祖曹有云 刘川鄂 丁友星 彭惊宇 刘 忠 宋丹 张浩文 牛学智 王晓莉何 英 孔海蓉 梁凤莲 胡安娜 任雪梅 赵 朔 谭竹 杨青 胡颖峰张鹰 李东华 周玉宁 金赫楠 刘海燕

第六届高研班:
陆刚夫 杨绍军 杨永超 刘乃亭 肖勇 孙卫卫 赵易平 郭威 李学斌张玉清 于立极 刘东 张弛 李志伟 谢华良 崔东日 赫东军 聂萧袤林彦 曾晓春 高凯 赵华 韩青辰 金容 汤素兰安心 贾秀莉蒋瑞明 张怀存 王丽莹 汤萍 余雷 蒲灵娟 李晋西 吴梦川 阮梅王勇英 伍美珍李岫青 保冬妮 张晓楠 刘頲 胡巧玲 葛竞 张洁萧萍袁秀兰 胡兰兰 赵霞王立春 毛芳美 谢玲 李珊

第七届高研班:
周瑾 张建嫘 周嘉宁 欧阳斌 曹明霞 李骏虎 傅爱毛 刘玉诚 刘志成梁永哲 宋晓杰 陈集益马天牧 鲁敏 高君 范晓波 余同友郭海燕傅其祥 谢宗玉 盛琼 黄焕光 林 森 杨鸿雁罗勇 罗布次仁 王华李亚明 叶舟 王族 单永珍 刘士忠 郁笛 李志强 祝雅丽 叶文军刘芳晓喻红 黄春华马利军 黄雪蕻 王进康 刘园园 张悦然 霍艳辛晓娟 李莹马中才 戴月行 蒋 峰 杨学会 李海洋 毕亮   

第八届高研班:
鲍尔金娜 邹楠 张静 韩莉华 热孜玩古丽·玉苏甫 李立 何彦杰 景奉明张哲 范宗胜 李浩 张锐强 马端刚杨勇 王旗军 具豪俊 南飞雁李民 张振平 张九鹏 郭明辉 钟兆云戴冰 王世孝 陈大明 魏远峰李小军 李晋瑞徐国方 温学军 郑晓泉胡坚 马笑泉 穆肃 闫桂花李美皆 卓慧 辛娟 饶雪漫 尼玛薛舒 王芸 南子 高安侠强雯 和晓梅任洋 张莉 朱婧 顾天蓝 赵剑云 黄菲

第九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
倪学礼 兴安 臧策 王雪瑛 万书辉  李子 司敬雪 王辉 郭海刘宏志 戚慧贞 满全 金贞玉 李霞 周景雷夏烈 丛坤 刘猛马季 王德林 曾清生 施晓静 韦丽华李鲁平 李建华 黄莱笙 刘绪义周仁政 林世斌 何述强 叶海声 郑千山 缪开和 向荣 凌仕江 冉正万冯希哲 唐翰存白晓霞 张浩 傅查新昌 郎伟 毕艳君 刘涛 刘荣哲张国志 鲁永岗 窦贤 吕益都 朱航满 岳雯 吕先富

第十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少数民族文学翻译家班):
安茹娜 道·斯琴巴雅尔 额尔敦哈达 朵日娜 哈森海风格日勒巴特尔 杭福柱青格勒照日格图青巴图 包玉文孙文赫金莲华陈兰玉靳煜蒙飞覃祥周左金惠阿苏越尔巴久乌嘎德庆多吉 洛桑顿珠普桑占堆王鹏翔嘎代才让向阳万玛才旦 邓汉平哈那提古努尔兰·波拉提达吾列提江·帕提克 巴燕·穆尔汗阿不列孜·乌买尔古丽巴哈尔·艾海提多力昆·依克木达吾提·阿迪力巴吾东·艾散雪赫来提穆罕默德祖力菲娅古丽莎·依布拉英吾买尔江·阿木提图拉汗·托合提巴格特·阿曼别克艾布白新菊才朗东主

第十一届高研班:
丁天、金鸿梅(金子)、狄青、孙未、张渝(张于)、粟光华(苦金)、魏增军(希梦、西门)、葛水平、镕畅、陈麦启(麦琪)、王相勤(柳岸)、周翠华(周习)、丁玉龙(海日寒)、李学江、朴长吉、韩雪(韩雨山)、陈昌平、王妍丁、鲍优娟(鲍贝)、澜涛(天下)、顾坚、陈论水(陈然)、刘楚仁(肖枫)、刘小平(羊角岩)、欧逸舟、徐小燕(拾柴)、卢卫平、吴彪华(汶溪)、许雪萍、谢凌洁(凌洁)、韩芍夷、范稳、冯小涓、敖超、彭澎(齐原)、吴文莉、梦野、李学辉(补丁)、张存学、王亚楠(亚楠)、韩银梅、赵元文、秦安江、李小重(小重)、张玉国(麦沙)、高万红、毛竹(东方竹子、竹子、佚名、洪玲(周小影)、周蓬桦、陈涌(陈可非)、康 桥、李骏(南方狼)、姜莉莉(姜银)、凌伟清(深蓝)

第十二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少数民族作家班):
李金荣(怒 族)苏凯(京 族)张时胜(白 族)潘国会(水 族)东永学(土 族)纳张元(彝 族)潘红日(瑶 族)杨国庆(羌 族)李艳杰(满 族)乔丽(傣 族)李荣国(黎 族)韦文扬(苗 族)唐洁(德昂族)冯岩(东乡族)罗荣芬(独龙族)孙玉民(赫哲族)多布杰(门巴族)韦昌国(布依族)刘玉红(佤族族)谭自安(毛南族)陶玉明(布朗族)曹文彬(普米族)张云(基诺族)亚伊(珞巴族)金清华(朝鲜族)孙宝廷(阿昌族)严风华(壮 族)玖合生(傈僳族)马学武(保安族)冶进海(回 族)钟一林(畲 族)谢根秋(土家族)肖 勤(仡佬族)李梦薇(拉祜族)马 毅(撒拉族)次仁罗布(藏族)许安举(哈尼族)杨秀刚(侗 族)蔡晓玲(纳西族)闵建岚(景颇族)林 华(高山族)赵康林(锡伯族)杨衍瑶(仫佬族)德纯燕(鄂温克族)张 雁(俄罗斯族)孟代红(鄂伦春族)贺西格图(蒙古族)达隆东智(裕固族)娜恩达拉(达斡尔族)帕依祖拉(乌兹别克族)阿拉提•阿斯木(维吾尔族)萨黛特•加马(柯尔克孜族)阿衣努热•杜拉提(塔塔尔族)马旦尼亚提•木哈太(哈萨克族)吐尔地白克•买买提白克(塔吉克族)

第十三届高研班:
宁 肯 王保忠 安昌河 王必昆 王鸿达 李 辉 卢金地陈原李明华林权宏刘照进尹德朝李进祥曹军庆韩子龙肖睿沈念赵瑜黄金明顾飞宗利华 曾 剑 刘亮刘一澜郭个刘辰希肖慧敏戴默、郭丽梅李绵星王秀白李洁冰黄丽荣付秀莹 于田杨丽达 伍梅 方丽娜 曹蕙习习贺小晴林秀美萧云杨怡芬杨则纬盛可以金锦姬许冬林杨帆计文君李丽萍周瑄璞

第十四届高研班(中青年作家班):
郭金龙(郭 青)吉林丁 利(丁 力)李凤群(格格) 尹顺国(尹聿)邹弋舟(弋舟)周迅(迅歌)张玉成(东篱)练建安(练健)张毅静(婴宁)曹宏波(曹谁)孙辉(哥舒意)黄孝阳(一人)孙学丽(鹤蜚)黄灵香(韩絮)朱玉华(朱雀)蔡葩(鲁朴)秦锦丽(牧子)戴江南(江南)应湘平(方格子)毛娟(毛栗子)何小燕(红线女)赵福成(诚然)龙志敏(完班代摆)次旦央宗 (吉普-次旦央宗) 欧阳娟(夏日里的阿燃) 王秀梅 张 渺 高鸿胡性能王玲儿潘莹王宗坤石松茂刘建东马娜韩思中尉然阮德胜熊红久魏微刘永涛 卢一萍 才凡 苗秀侠 郭严隶汪 洋 周晓枫 辛 茹杜文娟彭晓玲

第十五届高研班:
冯啸然 季晓涓 徐则臣 余馨 张小伟 杨全喜忻尚龙王芳洪英刘政波曹潇叶丽隽刘建国李新勇杨晓华樊建军赵蓉王少兵陈婷筠郑朋阿舍李刚符国海 吕翼 李 兰宋燕曹永丁德文郭晓琦朱子青杨咏傲登王晖李金桃 刘亮李炜 徐 峙 鲍捷 邹元辉 吕铮王凯王甜赵雁姚摩邰茂光朱文颖王新军肖江虹斯继东陶丽群恩克哈达

第十六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新疆民族文学翻译班)名单:
阿不都艾海提•阿不都热西提伊丽达娜•阿不都热依木加依尔别克•木合买提汗艾力亚尔•肉孜买买提库拉西汉•木哈买提汉艾斯克尔•艾合买提阿依加玛丽•买买提哈那提古丽•木哈什阿依努尔•毛吾力提朱帕尔•阿比里哈孜江娥•阿布勒哈米提努尔亚•艾哈满提江狄力木拉提•泰来提甫拉提•阿不力米提帕尔哈提•加马力迪力夏提•克依木热沙来提•买尔旦铁来克•依不拉音巴格特•阿玛别克巴赫提亚•巴吾东扎克尔江•米吉提木合塔尔•库尔班古丽莎•依布拉英艾尔肯•热外都拉伊力亚•阿巴索夫色依提•提力瓦迪玛力古丽•巴拉汗依布拉依•尼亚孜布沙热木•依明克然木•依沙克阿尼拉•阿依丁凯沙尔•克尤木萨黛特•加马力阿曼古力•努尔依明江•塔吉玉苏甫•艾沙亚森江•吐逊多力坤•艾力丽娜•夏侃索苏尔郭小平郭永瑛苏德新韩阿利

第十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
付文顺 王震海 蒋信琳 蔡楠董俊英陈春兰鱼禾柏祥伟祝红蕾王樵夫张艳荣吴文君何凯旋申赋渔朱杏芳纪洪平陈蔚文赵宏兴陈旭红钟红英聂元松韦灵龙琨李孟伦陈鹏格绒追美多吉卓嘎孟学祥李钢音王晓云侯波严英秀陈漠马占祥杨秀珍高春阳董志远郝炜华张开平洪梅郭志凌周飞飞崔美兰刘广雄蒋彩虹钱玉贵齐帆逯海田裴志海王龙刘春凤

第十八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
邓晓燕 冯 昱刘业伟(叶炜)傅泽刚郭金达郭金梅郭美艺韩丽敏韩小英何贵同何红霞黄华黄陆军冀海莲贾文清李成恩李金荣李向荣李晓敏李燕蓉 李颖超林莉刘丽刘克中刘紫剑茜吉尔沈钰沈明珠宋庆莲孙桂丽孙世群孙志保汤红英王君王晓旭王雪珍阎强国杨卫东杨蓥莹尹守国曾秀华张功林张海芹张雅琴张祖文郑小霞周春生朱继红邹蓉

第十九届青年作家高研班(作家的责任与使命专题班):
孟 飞 崔 健 李海慧 曾维惠 唐慧琴 常聪慧曹向荣王国伟奚同发李发成王萌萌赵耀东安美英苏玲李建新苏沧桑梁帅葛芳李松花喻虹郭明辉 朱朝敏 黄江嫔赵燕飞于爱成杨仕芳乐冰马艳琳杨虎周文琴史映红徐必常祝雪侠王妹英李满强刘慧敏曹海英 郭守先毕亮董立涛李伟邹彩芹杨秀玲付久江郭瑞雪陈桥王毅胡松夏侯健飞胡金岚
第二十届青年作家高研班(作家的责任与使命专题班):
王夫刚(山东)
迟静辉(延边)
苏 宁(江苏)
梅 驿(河北)
郭广泉(广子 内蒙)
杨凤喜(山西)
霍林楠(陕西)
李 春(安徽)
张建云(天津)
纪红建(湖南)
宋小词(湖北)
毕 然(新疆)
颜小烟(海南)
曹景常(吉林)
赵 莽(冶金)
王 玮(偏说 国土)
王洪刚(水利)
包 苞 (甘肃)
温 青(总政)
彭文瑾(电力)
张鲁镭(辽宁)
刘绍英(湖南)
尚 攀(河南)
许烟华(山东)
龙仁青(青海)
张建祺(黑龙江)
吴 君(广东)
赵卫峰(贵州)
刘 涛(新疆)
尹 航(石油)
王凤英(总政)
杨 康(重庆)
谢友义(广东)
杜 青(江西)
刘汉斌(宁夏)
周承强(总政)
王永盛(福建)
石一枫(北京)
李新文(公安)
张幸福(福建)
黄哲贵(浙江)
魏术学(铁路)
胡红一(广西)
四丫头(网络)
陈艾阳(网络)
孙 瑜(河南)
毕增堂(云南)
周 鸿(石化)
陈 年(煤炭)
张 历(章泥 四川)
第二十一届学员名单(50人)

张瑞江 霍 君 张冠仁 杜雅熙 于忠辉 张乐朋 孙青瑜 邢庆杰
郭岩君 贺 颖 高鹏程 薛喜君 杜怀超 于德北 王彦山 项丽敏
郭晶晶 蔡伟璇 余 红 林汉筠 潘小楼 王海雪 黎明泰 姜东霞
张 芳 赵 殷 程 静 牛宏岐 杨 鹏 黄文生 刘 雯 葛瑞英
李 云 吕天林 孙大顺 任海青 李 蚌 严 荣 杨献平 钟法权
赞 歌 孙学军 蔡晓航 罗 英 李庆和 向 娟 曹 毅 聂勒希顾
尼玛次仁 扎西东主
. .
第二十二届学员名单(50人)

黄 雯 李子胜 谢雨妤 王秀云 胡 茗 岳占东 司玉亮 王月鹏赵先峰 聂 芳 黄咏梅 王若楠 储成建 王 剑 何立文 张 静
谢络绎 黄水成 邓朝晖 刘迪生 林 虹 莫晓鸣 高 专 周 强
周汝贵 陈桂芝 王 军 曹 洁 杨永康 李 健 张 涛 马金莲
李万华 段海晓 贾文成 薛晓燕 顾晓蕊 曹建川 刘能英 李哲强
刘 萍 周志方 汪 瑞 翟营文 刘清梅 郭香玉 王炜炜 马朝霞
魏立军 金玉洁
. .
第二十三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48人)

刘美兰 邢 瑜 邵江红 朱凯芝 王 娟 旷胡兰 王红心 谢沁立
刘江红 李 阳 韩秀媛 刘晓霞 王陆陆 梁乃丹 黎冬桂 聂 耶
陈庆思 田 湘 刘庆玉 耿一东 李德合 张运修 周孟杰 朱东锷
周 旋 陈伟生 朱建平 郭海滨 孙星峰 石天祥 王永林 初曰春
邓四林 赵德印 梁路峰 杨元礼 张运雁 颜永江 胡 杰 邓醒群
王志云 张 弛 王旗军 贾新成 孙可智 赵 健 宋占宇 王向明
. .
第二十四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60人)

丁晓平 张子影 刘标玖 马 娜 赵 雁 王国平 李琭璐 张兆杰
戴荣里 马冬玲 杨 旋 曹玉霞 杨秀丽 陈丽伟 张仲全 张天国
王晓云 黄立轩 赵 锐 曹永胜 朱珊珊 连忠诚 朱海坤 余 艳
谭培战 王清玉 袁瑰秋 段爱松 唐 云 冀卫军 王 蕾 李朋霞
陈 芳 李国彬 田 静 蒋淑芬 郑旺盛 高艳国 王书艳 刑小俊
范怀智 许 珊 戴巧珍 汪 璐 王东君 钟日胜 李卫星 杨春风
黄 冰 李 方 申广志 鲁 焰 郭晓红 陈茂慧 辛 茜 王 琰
程雪莉 周大文 张建国 王立民
. .
第二十五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42人)

小鬼儿儿儿 血 红 何常在 庚 新 萧瑟郎 林海听涛 花千芳
愤怒的香蕉 南朝陈 梅子黄时雨 凿壁小妖 三戒大师 夏言冰
蝴蝶蓝 孑与2 泛东流 流浪的军刀 庄毕凡 骁骑校 失落叶
流浪的蛤蟆 无罪 乱世狂刀01 胜己 雁九 石三 牛凳 苏小暖
仙人掌的花 顾七兮 紫月君 心在流浪 黑暗中的鲨鱼\聂昱冰 殷寻
简墨 青枚 最后的卫道者 叶非夜 夜十三 若雪三千 冷馨儿
携爱再漂流
. .
第二十六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50人)

丛治辰 罗广才(罗虹) 崔立秋 阎秋霞 鲍丽丽 王宁(晓宁)
战宇婷(重庆森林) 叶君 姜超 项静 周卫彬 郑翔
王晴飞 宋智明(南宋) 孙书文 刘晓彬(洪老墨) 晏杰雄(晏来)
孔会侠 吴佳燕 申霞艳 张柱林(柱子) 普布昌居 周明全 王鹏
叶淑媛 程强(成琼) 高丽君 王敏(伽蓝) 崔胜利 徐仲佳 周航
索良柱 王彦(燕尔) 李少武(枭翔) 赵兴葆(赵逸之)
郑建(巴布) 陈立新(苏北) 王晓琳(林牧) 郑润良
李向阳(向阳) 傅强(傅逸尘) 徐刚 饶翔 张晓琴(采薇)
朱钢(北乔) 刘涛 李墨波 张丽军 舒晋瑜 黄德海
. .
第二十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52人)

张颐雯 杨 荣 王志新 武小森 陈克海 杨易唯 贾翠霞 肇 夕
王 薇 刘云开 陈元喜 史佳林 蔡晓妮 李慧萍 王永华 陈 健
郭玉芳 李春风 杨 莉 鄢 莉 陈婉清 奉荣梅 徐 东 吴小刚
郭义中 吴佳骏 王剑平 王 宁 魏建国 王玉国 王丽一 闻玉霞
孙 伟 陈琼枝 秦延安 冷 冰 郑 洁 兰宁远 李潇潇 吕政保
季 伟 胡俊杰 黄桂华 李晓晨 佟 鑫 蒋爱民 张 菁 赵文广
曹雪萍 安殿荣 谢建平 郑建华



链接
鲁迅文学院历届学员名单 2009-10-01 16:24:03|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 .

首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
刘增哲 丁丽英 刘向阳 王 松 冉 冉 杨海蒂 谭同战 关仁山 张行健 萨 娜 孙惠芬 巴音博罗 胡卓识 葛钧义 荆 歌 周 诚 竹雄伟 吴祥生 许春樵 林 岚 凌 翼 凌可新 刘玉栋 戴 来 邵丽 刘继明 薛媛媛 张梅 麦家 谢 挺 潘灵 马丽华 杨宏科 夏坚德 陈开红 陈继明 李金鸥 时培华 刘北野 王伶 金成浩 于 卓 荆永明 欧阳黔森 刘建伟 衣向东 李西岳 陶 纯 徐坤

第二届高级研讨班(主编班):
王志刚 王爱英 张春燕 巴 毅 刘 阳 贾兴安 鲁顺明 王剑冰 杨晓敏 黄 强 许 晨 马宝山 金红兰 刁铁军 刘元举 杨 莹 刘宏伟 姜琍敏 傅晓红 王怀宇 梁琴 陈宝红 胡 翔 施晓宇 梁静怡 温远辉 王雁翎 张庆国 曹 雷 白拉 禄 琴 张艳茜 马青山 董立勃 徐 红 郭文斌 唐 涓 任向春 刘俊 盛丹隽 唐 韵 王曼玲 王玉芳 张懿翎 王山 方 文 张新芝 关正文 程绍武

第三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
邱华栋 武 歆 张旻 胡学文 马明高 马力 李巧艳 王黎明 王方晨 孙丽萌 薛 涛 张宏杰 钟是求 杨利红 金勇先 徐岩 庞余亮 朱日亮 杨剑敏 程 维 曹多勇 潘小平 余述平 赖妙宽 邓宏顺 袁雅琴 鲍玉学 黄佩华 胡 斌 雷平阳 夏天敏 倮伍拉且 邓 毅 平措扎西 唐亚平 蔻 辉 娜 夜 刘亮程 赵光鸣 张根粹 李成虎 梅卓 徐剑 张慧敏 文清丽 徐迅 郑欣力 杜丽 央珍 薛燕平 祝勇 程青

第四届高级研讨班(少数民族中青年作家班):
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娃(哈萨克族) 铁穆尔(裕固族) 陈雪鸿(汉族) 巴根(蒙古族) 昳岚(达斡尔族) 纳·乌力吉巴图(蒙古族) 空特勒(鄂伦春族) 刘晓平(土家族) 向启军(苗族) 何炬学(苗族) 赵振王(彝族) 唐樱(壮族) 檀丽(土家族) 白玛娜珍(藏族) 江洋才让(藏族) 阿力木江·阿不都克力木(柯尔克孜族) 于晓威(满族) 周建新(满族) 戴雁军(回族) 胡冬林(满族) 韦俊海(壮族) 何发昌(拉祜族) 王延辉(回族) 雪静(满族) 杨打铁(布衣族) 旦巴亚尔杰(藏族) 扎西班典(藏族) 陈铁军(锡伯族) 格致(满族) 马丽华(回族) 次仁罗布(藏族) 亚森江·沙地克·超狼(维吾尔族) 白金声(蒙古族) 阿拉旦·淖尔(裕固族) 平原(回族) 纪尘(瑶族) 沙戈(回族) 哥布(哈呢族) 李成飞(朝鲜族) 马丁(撒拉族) 王晓霞(满族) 李骞(彝族) 狄力木拉提·泰来提(维吾尔族) 米切若张(彝族)才旺瑙乳(藏族)霁虹(彝族) 讴阳北方(回族) 包铁军(蒙古族) 罗勇(彝族)
注:
1、名单里还应该有阿坝州的羌族作家谷运龙,但是,全班同学等到结业时,他也没有报到,说是在副州长的位置上脱不了身。
2.赵振王和巴根是总政治部选送的学员。
3、我们第四届曾出版学员专辑《我们的家园》(时代文艺出版社)。

第五届高级研讨班:
谭旭东 黄桂元 葛红兵 段崇轩 王春林 何 弘 赵月斌 荣毅 莫·策登巴尔 林超然 高景森 金 森 高海涛 秦朝晖 王双龙 任林举 郭友钊 张风奇 李健彪 常智奇 石华鹏 杨宏海 黄伟 林王晖 冉隆中 宋家宏 杨光祖 曹有云 刘川鄂 丁友星 彭惊宇 刘 忠 宋丹 张浩文 牛学智 王晓莉 何 英 孔海蓉 梁凤莲 胡安娜 任雪梅 赵 朔 谭 竹 杨 青 胡颖峰 张鹰 李东华 周玉宁 金赫楠 刘海燕

第六届高级研讨班:
陆刚夫 杨绍军 杨永超 刘乃亭 肖 勇 孙卫卫 赵易平 郭 威 李学斌 张玉清 于立极 刘东 张弛 李志伟 谢华良 崔东日 赫东军 聂萧袤 林 彦 曾晓春 高凯 赵 华 韩青辰 金 容 汤素兰 安心 贾秀莉 蒋瑞明 张怀存 王丽莹 汤萍 余雷 蒲灵娟 李晋西 吴梦川 阮梅 王勇英 伍美珍 李岫青 保冬妮 张晓楠 刘頲 胡巧玲 葛竞 张洁 萧萍袁秀兰 胡兰兰 赵霞 王立春 毛芳美 谢玲 李珊

第七届高级研讨班:
周 瑾 张建嫘 周嘉宁 欧阳斌 曹明霞 李骏虎 傅爱毛 刘玉诚 刘志成 梁永哲 宋晓杰 陈集益 马天牧 鲁 敏 高 君 范晓波 余同友 郭海燕 傅其祥 谢宗玉 盛 琼 黄焕光 林 森 杨鸿雁 罗勇 罗布次仁 王 华 李亚明 叶舟 王族 单永珍 刘士忠 郁笛 李志强 祝雅丽 叶文军 刘芳 晓喻红 黄春华 马利军 黄雪蕻 王进康 刘园园 张悦然 霍 艳 辛晓娟 李莹马中才 戴月行 蒋 峰 杨学会 李海洋 毕亮   

第八届高级研讨班:
鲍尔金娜 邹 楠 张 静 韩莉华 热孜玩古丽·玉苏甫 李 立 何彦杰 景奉明 张 哲 范宗胜 李 浩 张锐强 马端刚 杨 勇 王旗军 具豪俊 南飞雁 李 民 张振平 张九鹏 郭明辉 钟兆云 戴 冰 王世孝 陈大明 魏远峰 李小军 李晋瑞 徐国方 温学军 郑晓泉 胡 坚 马笑泉 穆 肃 闫桂花 李美皆 卓 慧 辛 娟 饶雪漫 尼玛 薛 舒 王 芸 南 子 高安侠 强 雯 和晓梅 任 洋 张 莉 朱 婧 顾天蓝 赵剑云 黄 菲

第九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
倪学礼 兴 安 臧 策 王雪瑛 万书辉  李 子 司敬雪 王 辉 郭海 刘宏志 戚慧贞 满 全 金贞玉 李 霞 周景雷夏烈 丛坤 刘猛 马季 王德林 曾清生 施晓静 韦丽华 李鲁平 李建华 黄莱笙 刘绪义 周仁政 林世斌 何述强 叶海声 郑千山 缪开和 向荣 凌仕江 冉正万 冯希哲 唐翰存 白晓霞 张浩 傅查 新昌 郎伟 毕艳君 刘涛 刘荣哲 张国志 鲁永岗 窦贤 吕益都 朱航满  岳雯 吕先富

第十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少数民族文学翻译家班):
安茹娜 道·斯琴巴雅尔 额尔敦哈达 朵日娜 哈 森 海风 格日勒巴特尔 杭福柱 青格勒 照日格图 青巴图 包玉文 孙文赫 金莲华 陈兰玉 靳煜 蒙飞 覃祥周 左金惠 阿苏越尔 巴久乌嘎 德庆多吉 洛桑顿珠 普桑占堆 王鹏翔 嘎代才让 向 阳 万玛才旦 邓汉平 哈那提古 努尔兰·波拉提 达吾列提江·帕提克 巴燕·穆尔汗 阿不列孜·乌买尔 古丽巴哈尔·艾海提 多力昆·依克木 达吾提·阿迪力 巴吾东·艾散 雪赫来提穆罕默德 祖力菲娅 古丽莎·依布拉英 吾买尔江·阿木提 图拉汗·托合提 巴格特·阿曼别克 艾布 白新菊 才朗东主

第十一届高研班学员名单:
丁 天、金鸿梅(金子)、狄 青、孙 未、张 渝(张于)、粟光华(苦金)、魏增军(希梦、西门)、葛水平、镕畅、陈麦启(麦琪)、王相勤(柳岸)、周翠华(周习)、丁玉龙(海日寒)、李学江、朴长吉、韩 雪(韩雨山)、陈昌平、王妍丁、鲍优娟(鲍贝)、澜 涛(天下)、顾 坚、陈论水(陈然)、刘楚仁(肖枫)、刘小平(羊角岩)、欧逸舟、徐小燕(拾柴)、卢卫平、吴彪华(汶溪)、许雪萍、谢凌洁(凌洁)、韩芍夷、范稳、冯小涓、敖超、彭澎(齐原)、吴文莉、梦野、李学辉(补丁)、张存学、王亚楠(亚楠)、韩银梅、赵元文、秦安江、李小重(小重)、张玉国(麦沙)、高万红、毛竹(东方竹子、竹子、佚名、洪 玲(周小影)、周蓬桦、陈 涌(陈可非)、康 桥、李 骏(南方狼)、姜莉莉(姜银)、凌伟清(深蓝)

第十二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少数民族作家班):
贺西格图 李金荣 苏凯 张时胜 潘国会 赵康林 东学永 唐 洁 冯严 罗荣芬 阿衣奴热·杜拉提 纳张元 孙玉民 潘红日 杨国庆 多布杰 韦昌国 达隆东智 李艳杰 刘玉红 娜恩达拉 萨戴特·加马力 韦文扬 谭自安 李国荣 陶玉明 曹文彬 张 云 孟代红 乔 丽 亚伊 金清华 吐尔地白克·买买提白克 阿拉提·阿斯林 孙宝廷 严风华 玖合生 马学武 冶进海 钟一林 谢根秋 张 雁 肖 勤 李梦薇 马 毅 次仁罗布 杨衍瑶 马达尼亚提·木哈太 帕依祖拉 许安举 杨秀刚 德纯燕、 蔡晓玲 闵建岚 林华

第十三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
解放军总政: 戴墨、 曾剑
北京作协:宁肯
山西作协:王保忠
四川作协:安昌河、贺小晴
云南作协:王必昆
黑龙江作协:王鸿达、萧笛
山东作协:李辉、宗利华
煤矿作协:卢金地
冶金作协:陈原
青海作协:李明华
电力作协:林权宏
贵州作协:刘照进
石油作协:尹德朝
宁夏作协:李进祥
湖北作协:曹军庆
吉林作协:韩子龙
内蒙古作协:肖睿
湖南作协:沈念、曹蕙
海南作协:赵瑜
广东作协:黄金明、盛可以
石化作协:顾飞

新疆建设兵团作协:刘亮
西藏作协:刘一澜
新疆作协:郭个、萧云
重庆作协:刘辰希
天津作协:郭丽梅
河北作协:李绵星
江苏作协:修白、李洁冰
铁路作协:黄丽荣
国土资源作协:付秀莹
上海作协:于田
广西作协:杨丽达
水利作协:伍梅
欧洲华文作协:方丽娜、
甘肃作协:习习
福建作协:林秀美
浙江作协:杨怡芬
陕西作协:杨则纬、周瑄璞
延边作协:金锦姬
安徽作协:许冬林
江西作协:杨帆
河南作协:计文君

好消息,新浪微博以头页头条的重要位置隆重推出大巴山野美女作家毛竹和《新亮剑》大导杨阳合拍的歌曲《走进荒漠》据悉,两位歌手与全部演员均来自真正的原始酋长部落。所有的群众演员均是真正的吉卜赛人。敞怀唱大风的已经肖复华加入其中........
http://weibo.com/ycdv

 
版权所有 东方竹子国际互联网 中国华人民共和国信息部备案号 京ICP备090378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