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邮箱:1050151929@qq.com
电话:15811463692
 相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竹子专访>>竹子快讯                       

采访许正详(一带一路石油篇)
发表时间:2019/7/17 23:59:49     文章来源:中国石油报      文章作者:毛竹     浏览次数: 1428
 
 

青海油田的三个主要产油产气基地:冷湖与花土沟与涩北都在中国丝绸之路南线上。

如果说青海石油销售的每一个加油站每一个油库都是在为中国丝绸服务的话,那么青海油田的这些产油产气基地都是间接的为中国丝绸之路服务。青海油田的原油与气还不仅间直服务丝绸之路上的工农业生产,气更是以入户的直接服务丝绸之路沿线人民。

那么几年不去,他们现在怎么样了呢?

在格尔木我联系了涩北气田的石油朋友们。


题记:在青海涩北气田采访期间,让毛竹深有感叹的是,一线职工终于由向我诉苦,变成了向我诉甜。一线职工终于不再是“苦大仇深”的样子。一线职工不约而同地告诉我,多项发明让他们感觉自己从辛苦的劳工变成了体面的管理者,由疲于奔命的修理工变成了有尊严的管理者,由浑身油泥的蓝领变成了悠闲自如的白领。一线职工不约而同地提起一个名字,说他就是多项发明的拥有人。说他发明中仅两项专利成果每年就给涩北气田每年节约二千万元以上。说他十多年的创新成果,累计节药成本超过2亿元。

原来,亲自来接我多次,却没有接到我的许正祥,正是一线职工最感谢的人。

那么这位许正祥到底是怎么样一位神奇人士呢?他的发明又是因何而起的呢?许正祥曾在青海油田花土沟采油厂当油井测试工。许正祥曾任青海油田天然气开发公司涩北二号采气作业区经理。许正祥曾任涩北气田的副总工。

 

 

想想不可思异,石油发明家许正祥只是一个普通农民家的孩子。毕业学校也非全国名牌,只是在石油行业有点名气的重庆石油学校。

许正祥1966年生在青海省乐都县城台公社一个偏僻的穷山沟里。城台公社农民们,因为干旱河中溪中无水。常年靠天吃饭,加上高原常年少雨干旱,生存对于他们,真是太难了。许正祥的父亲上过几年小学,当过兵,算是村里有文化、见过世面的人。“文革”期间,已经沦落成“面朝土地背朝天农民"的父亲,莫名其妙地成了“四类分子”,成天大会批、小会斗。批斗村里能人,结果是村里更穷。更会民不聊生。城台公社没有人组织生产,组织挣钱,村民真是太穷了。村里人平时不出山,终于出门了,不是一个一个面黄寡瘦形同饿鬼,就是一个一个衣衫褴褛形同叫花。在许正祥4岁那年,有一天,某位有良心的县官知情城台农民情况后夜不能寐,动了"恻隐之心"。大约是1970年,在这位县官的提议下,乐都县班子决定把城台公社许正祥家所在村里的50户迁徙到青海西与新疆交界处不远的乌图美仁乡小灶火村。乌图美仁乡小灶火村在柴达木盆地边缘。两个地方,一东一西,虽然同在青海省,迁徙旅途居然遥遥远远近一千公里。

 

那时许正祥家有六个孩子。许正祥有三哥一姐一妹。他们一家,捧上村里的一掬黄土,跟随村里的50户人家的迁徙“大军”,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离开故乡,向西向西再向西,来到位了坐落于昆仑山下、柴达木盆地边缘的乌图美仁小灶火村。许正详一家见证了一部青海人的“出民和记”。

 

乌图美仁小灶火村,那是一个能看到涩北气田“火炬”的村庄。那口失火着了已经“34岁”的天然气井“火炬”,常常能映红半边天,特别是晚上。小小的许正祥开始看着那“火炬”长大。

迁到乌图美仁县小灶火村后,许正祥家与故乡比并没有多的地,但新家门口的一条小河--这很新鲜。许正祥的故乡城台村就是因为少水无河才年年青黄不接。原来,这河是从昆仑山流下来的融雪,正是这融雪水滋润着柴达木周边的土地,使得这周边成为柴达木盆地边少有的绿舟。国家补一点,老家带一点。许正祥一家在小灶火村虽仍是艰难度日,但总算是有了生存下来的希望。

许正祥记得最清楚的就是,那时全家人一罐头瓶子青油要吃一年。那一个罐头瓶子清油就是全家人一年的油水。日久天长,想油水想得慌,想吃肉想得累,那装青油的罐头瓶子恍惚成了全家人向往的阳光。那罐头瓶子,更像那涩北气田的“火炬”啥时都在全家人的心里亮着。当时的许正祥小时却从没有想过自己和那涩北气田“火炬”有什么缘份。

实在吃不饱,孩子们就野人般深入柴达木盆地四处去找沙棘果,一边吃一边采。沙棘果采回家,一部分给父母充饥,一部分晒上冬天吃。三五年以后,许正祥家里断断续续有了些吃的,有时还能从牧区弄点羊肉回来吃呢!

 

 

许正祥的“第一次发明”,那是上小学时。那一年许正祥10岁。那是一支木头手枪。

那是许正祥自己削的木头枪身,自己掏的洞眼,自己锯的枪栓。放个筷子,外面装根橡皮筋,就可打着玩了。

许正祥的“第二次发明”,那是一辆“十三点七型坦克”。小小的许正祥想拥有一个玩具,名叫“十三点七型坦克”。可是,每天放学上学,许正祥便到村里唯一的商店中看,看那个行走时有小人出没的坦克玩具。可是看了好多年,仍没买上。那时玩具少。城里的娃儿们都没几件玩具,更别说农村的娃儿们。加上能买到的玩具构造都太简单,根本无法满足求知欲好奇欲都超强的聪明娃儿许正祥。没办法,许正祥只好下决心自己做。许正祥的“十三点七型坦克”,当然还是选择用木头来做“钢材”。难度最大的是坦克的轮子与轮子上的履带。许正祥琢磨来琢磨去,决定使用缝纫机的木线架,两边的刻牙,中间放皮筋,一头用铁丝固定,另一头绕转。靠皮筋回转,将轮子带动向前走。

许正祥的“十三点七型坦克”终于“研制”成功了!不仅样子像,而且还能走,真是一个奇迹呢!这在村里很轰动,大家都来看,都说是个稀奇玩具呢。玩具没名,有人便给此型坦克命名“许正祥号木制坦克”。

 

许正祥11岁了。村里的娃娃们闲了喜欢在野外玩,打架斗牌打鸟打猎,可是许正祥这个娃娃却怪,只喜欢拆着玩。拆家里的能拆的一切。可是家里本来就没有几样能拆的。于是,许正祥把目光投向外面的世界。许正祥自己也承认,自己的好奇心实在是太强了。对于一切能工作的机器,许正祥都想拆开看看知道工作的原理是什么,是由什么组件组成的。一句话,就是拆开看看,看看里面到底是啥东西,看看里面到底是啥结构,看看它们到底是怎么工作的。没事干就拆着玩,成为许正祥的最大爱好。于是,有人暗地里,把许正祥叫“拆白党”!或是“白拆党”!

由于爱拆成痴,小小的许正祥便会用“12吋管钳”。

 

在乌图美仁,许正祥一家由特困户向基本温饱过度,故没有送三个大的娃娃上学,而三个小的就比较幸运,都不同程度上了学。

 

许正祥14岁时开始了他的“第三个发明”。

这项“发明”在当地产生的轰动远远大于前二项“发明”。当时的情景是这样的:许正祥的二哥有天分也很能干,小时在村里开拖拉机,成年后在青海盐化总厂开车。家里堆了不少二哥从拖拉机上换下来的发电机与拖拉机小配件。这些东西堆在家里,二哥准备有空送往废品处理站。许正祥却如获至宝,整天在那些废品中踏踏实实当“拆白党”或是“白拆党” 许正祥发现有了这些废品,比如那个发电机,用来学物理真是太好了。

许正祥还喜欢捣鼓,把能收集到的闹钟、收音机、自行车等拆了装,装了拆,就连家里的拖拉机也敢拆,化油器也敢拆……正祥拆拖拉机的配件,拆化油器马达发电机....整天拆得不亦乐乎。平时还喜欢收集各类小部件,就连遗弃在公路上的垫片、螺帽也要捡回去以作备用。这为许正祥后来养成极强的动手能力和搞发明创造奠定了基础。

当时的小灶火村方圆百公里都没有电线引进,更没有电灯闪亮,家家都靠煤油灯照亮。

忽然有一天,许正祥灵感一闪,决定把这台废旧发电机改成一台风力发电机。许正祥志向挺大:一定用自己学的知识,要让小灶火村的村民都和城里的人一般用上电灯。

许正祥给发电机装了风扇叶子,找铁叶中间用铁冲子打眼,用锉子慢慢锉大,几天才锉一个眼,两边还要固定锣丝。找木板找不到合适的,只好自己加工平板,削成斜面,装在轴上,风一刮就可转。还要架高,在铁杆上架装。

许正祥把他造的“风力发电机”直接接到灯泡上。可问题出现了:许正祥家里的灯泡,有风灯才亮,没风灯就不亮。这可怎么办?如何才能把电存起来?

许正祥想到汽车上的电瓶。许正祥开始找电瓶,终于找到一台从老汽车上换下来的旧电瓶。许正祥把旧电瓶接上自己的“风力发电机”上。这样“风力发电机”发出的电存在电瓶中,这样电灯炮的电就稳定了。

电力不够,只能简单照,那时只能12伏,灯泡只能达到15瓦。----许正祥说若是现在,用逆变器可以变成220伏,如加节能灯就更好。

当时地处柴达木腹地的乌图美仁各村农牧民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习惯于古老的油灯照明,柴禾取暖、牛粪做饭的传统习惯。“不知有秦不,知有汉”。突然有一天,乌图美仁草原亮起了一盏摇曳的电灯光。许家的电灯成为乌图美仁草原上一道靓丽的风景。柴达木周边轰动了,乡亲们奔走相告——许家有电灯了!大家快去看啊!乌图美仁十里八村的人们闻讯纷纷赶来,看大戏似的把许家院子围了个水泄不通,人人都想看稀奇,个个夸赞许正祥学问高,能耐大,了不起。有邻居甚至说这个娃儿真神呢。

有电灯了!当时小灶火村与周边村家家户户都点煤油灯,农村人还没有见过电灯呢,可是许正祥家居然有电灯了。邻居这个说:给我也装一个。那个邻居说:给我也安一台。眼看许正祥的伟大志向远大目标就要实现了。可是许正祥心里明白,这些邻居只是在和自己说着玩。如果给邻居装,仅一个电瓶就一百多元,仅一个发电机就六十多元,邻居们不是不想装是承受不起。而靠许正祥义务去装,许正祥更愁:到哪里去找那多的旧电瓶旧发电机呢?许正祥希望邻居有真想装的,这样他们就会去买电瓶与发电机,这样许正祥就可享受那个“创造”的愉快过程,享受为民造福的幸福体验。可是让许正祥失望的是,并没有一户人真正去做。许正祥的“一定用自己学的知识,要让小灶火村的村民都和城里的人一般用上电灯”的伟大志向远大目标也泡了汤。后来,许正祥自我安慰:他们并不是不注重我的发明而是他们买不到或是买不起这些东西。而已!而已!

许正祥家的电灯泡用了一年多,因许正祥在外上学,电线断了家里没人会修,灯丝断了家里没有人会管,电灯就不亮了。只有假期,许家的灯泡才重新亮起来。多年后,电网拉到乌图美仁,许正祥的风力发电机才算真正“寿终正寝”。

 

许正祥姐弟俩都在格尔木市二中上学。在格尔木,除了姐姐许正祥没有一个亲人。那时学生八人一个宿舍,自己做饭吃。吃的内容,多是一个:面片。那时只有一个可做饭的地方,学生们做饭排队。一个一个做饭做完了常常是晚上十二点了。刚开始学生们一起做,后来不做了。原因是有些学生嫌有些学生吃多了,有些计较。只好分开做。有的两个学生一起做。有的三个学生一起做。许正祥姐弟俩一起做。因姐弟俩不是一个班的经常被排到很晚才开始做晚饭。那时没有菜吃,只能是顿顿酸菜。主食也只有面。课余有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回家拿面。先拿些,吃完了再去拿。

 

这段时间,许正祥没时间搞发明创作。那时的学费只给买点教材,许正祥只能把课外求知欲强压抑下去。住校费八块,助学金城市农村学生凡是住校的都有,可是这点钱是以生活为主,根本到不了许正祥手上用以搞 “发明”,许正祥只好把发明家的梦想甩一边去。

初中毕业,许正祥考上了格尔木市第二高中。许正祥的姐上初中毕业回农村劳动。85年,许正祥参加了高考。

 

高考完回去。许正祥当时想:考上就走考不上回乡种地,下决心做一个农民。 8月15日,许正祥在田地割麦子,有电报飞至,小灶火村的许正祥被重庆石油学校录取。全村沸腾了。这是小灶火村里出现的第一个大学生!小灶火村终于出了一个大学生!虽然只是一个大专生。许正祥真是太幸运了!也是对于生活在青海边缘的小灶火村是多么稀奇的一件事情呀! 遗憾的是,许正祥的妹妹上到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在青海省格尔木市打工。

 

 

86年许正祥去重庆石油学校上学。这时,许正祥家的情况已经好转。家里卖粮食,因为收成好,家里年收入能达到五六千元。虽然许正祥家人多,供许正祥上大学仍是不成问题。那时,许正祥上大学一学期全部学费只一百多块,伙食费一月只需五十块。

 

许正祥上重庆石油学校的班主任名叫曾庆恒。

班里上计算机制图,许正祥的成绩一般不是第一名就是第二名。没有人知道,许正祥人在课堂但是心对“发明”仍情有独钟。为了给今后的“发明”打下基础,每当学校给外面工厂加工零件。许正祥只要有时间,就跑去工厂看他们加工零件。

第二年下半学期,许正祥进入金工实习阶段:在学校对面的红岩汽车厂,上车床做铁榔头,做地质锤。许正祥上车床都是一次通过。老师对学生们的手工做了评价!许正祥手工做得最好。

记得毕业时,实习老师对同学们说:你们自己做的铁榔头,这是你们做的第一个零件,你们愿意要的话,可以花三块钱自己买下来,拿回家做毕业实习纪念。不要的工厂可就拿出去卖了。许正祥买下自己做的铁榔头想留做永久纪念。这铁榔头许正祥还在青海省花土沟当地质锤用了一阵子。可不知道怎么反而弄丢了。许正祥后来才知道,他的好多同学都买了又丢了。不知道这预示着什么。难道是预示着:“手工”做到一定程度就需要“放弃”,不能机械重复,而当思考原理,进入“发明”“创新”的预备期?

 

毕业后,学校把许正祥分到了青海油田。青海油田当时在冷湖。青海油田开发于1954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四大油田之一,位于青海柴达木盆地,平均海拔2800余米,自然条件自然是十分艰苦,含氧量只有内地的70%。可是许正祥就在那那里长大的,别人怕去,许正祥不怕。去前,许正祥先回青海省乌图美仁小灶火村。村里人听说许正祥被分到小灶火村不远的冷湖青海油田,都说那冷,许正祥的妈妈便做了厚厚的棉被让儿子带上。许正祥到冷湖后去青海油田报道,青海油田就给许正祥和其它大学生发了二百多块钱的工资,发了价值一百六十多块钱的毛毯,还发了一个价值一百多块的计算器。许正祥觉得太好了:这么多钱还发毛毯还发计算器。

 

 

 

——那毛毯许正祥自己不舍得用,有一次青海油田放假许正祥把毛毯背回了家。那是87年,毛毯还专控呢。家里人看了那毛毯都好喜欢。全家人都说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松软这么暖和这么高档的稀奇物!

 

那一次,许正祥在冷湖等了两天,一辆老解放车开了过来,一位老司机把许正祥塞进驾驶室,把许正祥的行李甩进车斗,便一路风沙风尘风烟地把许正祥拉到了青海省花土沟。

许正祥被分配到青海油田采油厂从事油井测试技术工作。许正祥的师傅叫肖西跃。肖西跃师傅的父亲名叫肖缠啟。肖缠啟可是了不起,在青海油田大名鼎鼎。王进喜被称做大庆的“铁人”,肖缠啟被称作青海油田的“铁人”。肖缠啟与王进喜一般都是井队队长。肖缠啟牺牲了。肖西跃的岳父在西宁新华书店工作。肖西跃的妻子是油田技校毕业的中专生。

那几年青海比较乱,特别是青海花土沟在这样的荒野之地,有类似黑社会的团伙,美其名曰:按贯例对新来的大学生,先收收风。也就是把新来的大学生打一顿然后调教一番。还好,有肖西跃师傅的照应,类似的黑社会团伙“放了一码”,没打许正祥。

肖师傅手把手教许正祥。“这个怎么做”“那个怎么做”。有一天,肖师傅对许正祥说:设备上一个零件坏了用不成,你能不能加工一个。许正祥感觉到施展自己的才能机会来了,很是兴奋,和另外几个工友连夜拿出设计图,几经修改,便开始加工,零件样品终于出来,却不对师傅胃口。许正祥觉得脸上无光。这样的事对许正祥触动不小。许正祥不甘心,拿来自己设计的画图反复看,最后许正祥得出结论:是火候掌握得不合适。这零件制作想着简单,做起来不简单,这里面学问大着呢。许正祥开始虚心请教,加强学习,不懂就问,再做出来,师傅终于满意了。师傅说:这次加工的不错。许正祥感觉自己有底气了,信心也树起来了。

原来,那时青海油田的师傅们都有猎枪,当时许正祥们去采油厂,发现油田专门有放牧队,专门有一个阿拉尔牧场可以打猎。许正祥们后来常去。师傅们教他装石头,偶而还可以打上一两枪,过过瘾。其它队上的师傅看许正祥零件做得多了,就说:我们想做个手枪,请你给我画个手枪的图纸?许正祥开玩笑地说:画,我可以画出来,画出来你们有没有能力加工,那可不是我的事情哟!

有一天,一组分到青海油田的同学一起来找许正祥,他们说:生活困难,我们组织打猎去了好几次,都是空手而归。其它小组都打上了,我们几个人都没打上。我们想,这不怪我们,是这个猎枪不好用。我们想请你帮助我们做个手枪,用手枪打猎可能好些。你一定要帮助我们一把,不然总打不上猎我们感觉太掉架。许正祥还是那句玩笑:画,我可以画出来,画出来你们有没有能力加工,那可不是我的事情哟!

 

接着,为了练手“实现自己的发明梦”,许正祥又开始给师傅、工友、自家做衣柜、做沙发。

 

冷湖没有树,哪来木头?可是阻挡不了又能搞设计又有动手能力的许正祥跃跃欲试。只是怎么才能找来做衣柜、沙发的木头呢?

 

有一帮工友注意到荒原有一些空了好久的废弃房子快拆了,某些人偷房梁去烧火。烧不透,堆在那里,木料全毁了。那房子朽了,那房梁还没有朽,烧了真是可惜了。

有一天,一帮工友来与许正祥商量也去偷木头:那些房子快拆了,我们去废墟中偷房梁,免得当地人当柴烧了,可惜了!他们说:明着我们不敢去,我们晚上再偷偷去。到了晚上工友们来了,许正祥一看工友们的打扮一头水雾,怎么也不明白,工人们为什么要戴安全帽穿上工服,还说“我们的偷木头去”。许正祥傻乎乎地问:戴安全帽穿工服有啥作用。我搞不明白!

 

一位工友哈哈大笑,拍着许正祥的肩膀说:看你挺聪明,今天怎么这么笨呢?戴安全帽、穿工服,不是做掩饰吗?看我们这么正规,都以为我们是去正规干活,甚至会以为我们是去做好人好事,谁会想到我们是去废墟偷木头呀!他们召呼许正祥一起去,还要求许正祥必须戴着安全帽穿上工服。黑达马呼,他们中的四个人骑在废墟的山墙上,一个叫王青伟的负责锯木头,不知道锯到什么了,反正是连人带锯全掉下去了,幸亏王青伟戴着安全帽,从土砖中爬出来了,这次安全帽可派上用场了!

 

终于有做家俱的木头了。许正祥好兴奋,顾不上休息,就开始绘家具图:沙发、柜子、桌子。那时许正祥像中了魔,一下班,就就拿着尺子在这屋那屋、这家那家,比划来比划去,口中咕嘟着:这几个门那几个门。

现在师傅家用的、某些工友家用的还是许正祥们自己设计的家具图纸制造的家具。

师傅说那家具可以,工友说那家具不错,只有许正祥觉得不是很好,没有想像中的好。

 

 

许正祥这个“拆白党”“白拆党”,曾经为数不清的朋友、同事和不认识的人修理过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家电。无论谁家或办公室的电脑出了故障,只要请他他就去,去了就能手到“病”除。于是这个“拆白党”“白拆党”的名气更大了。

 

 

 

没多久,许正祥就当上了测试队的技术员

上面给许正祥发了个办公桌,让许正祥在办公室里办公,可是许正祥根本没空坐办公室。这是为什么?工友们常叫许正祥上井去。测试队虽然只有30多人,可是却有好多辆车,今天这辆车零件坏了叫许正祥给加工零件,明天那个车的零件损了叫许正祥给修复零件。似乎哪出了问题都需要许正祥这个能人去解决。司机们也喜欢许正祥,车坏了也请许正祥帮助修。那时许正祥正学开车。每当许正祥帮助司机们修好了车,司机们总是慷慨大度地让许正祥开一圈车。加上许正祥也愿意跟司机出车,反正办公室没有多少事情干。因为修车有功,许正祥常有特权可开司机们的车。可是光开司机们的车许正祥有些不好意思,于是乎,对于测试队的每辆车,许正祥都用心琢磨。开几次,如同医生出了几次诊,哪辆车有啥毛病,许正祥总是主动告诉司机,然后帮助司机修车。到最后,许正祥对测试队的30多辆车将出的故障了若指掌。汽车电路、机械方面的问题许正祥都能解决。于是乎,司机们都盼望许正祥来开他们的车。司机们都称许正祥很了不起,是个神人。

渐渐地,测试队师傅们一遇技术问题马上条件反射般叫人喊许正祥快快过来。

许正祥很谦虚,他知道,自己之所以比某些师傅们强,只是平时喜欢看看修理类书。某些师傅们只是不愿意看书。而已!而已!

有一次,测试队买了一新车,变速箱的齿轮不知道怎么给打掉了。新车司机十分着急,招呼许正祥帮助修理。许正祥拆下变速箱的齿轮,分析润滑油的油道,绘出图纸一张。许正祥说:不知道这个图纸加工出来能不能用。所有人都没有想到,按这个图纸加工出的齿轮装上新车后再也没有坏过,直到新车变老车,老车变旧车,旧车变报废车,那个齿轮一直没出问题。

 

这汽车变速箱齿轮属于一个比较复杂的零件。这事儿对许正祥是一种鼓励,也更激起了许正祥对汽车的兴趣。慢慢地许正祥掌握了汽车机械零件最基础的知识。

 

后来,只要许正祥有个想法,基本上能做出来。这是多少年知识与经验的基垫。这为许正祥后来为涩北气田的发明打下了基础。

 

许正祥在花土沟越来越出名。有人说:许正祥,除了不会生娃娃啥都会!

 

后来,青海油田在格尔木建立了职工基地。格尔木时常停电。许正祥的小女儿就曾经常在昏暗的烛光下写作业。许正祥他就找来一只废旧电瓶,设计组装了一套供电装置。一旦遇上停电,只要拉一下开关,女儿桌前的灯就亮了。其妻子李素君说,这是许正祥爱捣鼓的天性给家里带来的又一个乐趣。

 

96年,青海油田领导亲自点将,把许正祥从采油厂调到涩北气田搞技术。许正祥从花土沟调到了涩北气田这边。涩北气田的全称是青海油田天然气开发公司。许正祥开始从事气田开采工作和采气工艺研究。那时,涩北气田的开发才刚刚起步,气井测试、开发工艺、集输流程几乎是空白。

 

当时涩北测试队的队长、职工就是许正祥当年带的测试工徒弟。许正祥在涩北气田测试班相当于“鼻祖的角色”。许正祥把测试技术带过来,成立测试班并把测试技术在涩北发扬光大。许正祥过来还是担任技术员。搬家时,许正祥向肖师傅要了一个测试工具。拿到涩北用了好多年。现在那测试工具还在。

后来,许正祥当上采气中队长。96年年底,成立一个小班组,许正祥带着大伙儿搞测试、采气,啥都干。后来,许正祥带出的测试班变成测试队。许正祥却还在采气队。

 

根据多年的实践,许正祥又有了新的想法:原来,小时从家乡看到的失火映红半边天的天然气“火炬”那么“不听话”。油田苦苦觅寻的天然气现在有了。可是天然气同样是不那么“听话”。天然气输送过程中总是刺坏管线设备:不是采出天然气时的出气口“刺”,就是站场管线阀门“刺”或是天然气管道“刺”。天然气刺漏出来很危险,不仅浪费资源,而且味道难闻,还会酿成起火、爆炸等重大恶性事故,需要改进一下的地方太多了。怎么驾驭天然气这群藏在大地中狂奔出来的成千上万匹“野马”?许正祥的思维方式总是主动改进而不是被动改进。

 

那会,许正祥是一中队队长,余翔是一中队四号站的站长。那时守站职工分两个中队两班交接,两个月一换,但要是输气站的阀门“刺”坏了就交不了班。这个急坏了交不了班的那一队。余翔已经两个月没回家了,急死了,多想顺利交班早些回家,想家人都想死了。可是不行,阀门“刺”坏了,必须修好了才能顺利交班。可是没材料,怎么能修好?余翔被气哭了。

 

许正祥中队长和余翔站长,长期的合作,多次默契的配合,使他们俩成为莫逆之交。余翔该交班了怎么没回来。许正祥找到了四号站,余翔大小伙子一个,居然正在那里哭呢。余翔说:怎么办?阀门“刺”坏了,没材料修不好,人家就是不接班。

 

许正祥蒙了:这可怎么办?!就这么一点儿小事,阀门“刺”坏了,没有材料,可是我却没办法帮他。许正祥安慰余翔,说:没事,我们再给那班班长沟通一下。有些该做的、能做的你们再做一下,争取顺利交班。许正祥以为只要自己肯出面,那班班长定会给面子,定会顺利交班,没想到那班班长根本不买许正祥的账。许正祥只好跟二中队队长说情。没想到二中队队长更牛:“你是一中队队长,说其它事都可给你面子,但是这交班的事谁也说不上话。你不用替余翔说好话,余翔交班交不出去,就算交出去,那班不接班不行,勉强接了班,余翔他也回不去。

“两个月一换。两个班交接时。想换没有材料。交不了班走不了人,弄好才能走。为了这个换阀门,总是闹别扭总是闹得不愉快。老许你是一中队队长,你不帮助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却来拉偏架,以后工作我们怎么开展,交不了班就交不了班。我们二中队没有为难你们一中队。你们给我们交班时,不也是这阀门不修好不能接班?我们对待你们,和你们对待我们不是一样吗?我们不接你们接吗?你们对待我们比我们对你们有过之而无所不及。一有漏气的情况,我们不接你们接吗?阀门坏了我们不接你们接吗?没材料我不接你们接吗?是不是都要等对方弄好了再接?”许正祥没想到自己帮余翔没帮上,反碰了一鼻子灰,弄了个灰头土脸。通过这事,许正祥再次知道了从根子上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可不是?这还不仅是交班难的问题。角阀动不动就刺坏,一个角阀约4千元,换下来的阀门堆成了一座山。一年光这个损失就是60万到100万。光阀门,还需投入其它大量人力物力。每次上班职工们就如救火队,一个阀门坏了,需要几个小时才能卸开修好装上。而且不能保证能用。

许正祥还了解到,节流装置的关键部件是气嘴,由于气压高,出沙严重,以前所用的针形等传统节流阀的气嘴几天甚至几小时就被刺破。更换气嘴最棘手和劳动强度最大的是拆卸和安装法兰,每一次更换气嘴,必须由两个人动用管钳,需2—4小时才能将12个法兰螺丝拆装完毕,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非常低。

那时的青海油田,已有“50岁”。但天然气的大规模开发当时才刚起步。开采技术不成熟,开发工艺相对落后,加上涩北地质储层属于泥质粉沙岩,成岩性差,地质疏松,出砂严重,刺漏设备的现象时有发生,给气田的正常开采带来诸多困难。许正祥,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先后进行了多种气嘴的先导性试验,试图从根本上解决气田开发中的技术难题,进而为建设现代化气田扫清障碍。

这事激励着许正祥和余翔。两哥们在一起琢磨来琢磨去,最后决定一起搞发明,从根子上解决问题:这个阀门必须要改进,不然班长老受委屈,连带中队长受气。这事儿虽小,出危险让大家和家属揪心事大。就这样,在这两个“民间发明家”的努力下,阀门一次一次得到改进。突破性的进展,在于这个“民间发明家”在阀门上使用了一种特殊的材料。这种材料的超强硬度足以对付天然气强大的“刺劲”。---许正祥两人先后研制运用过“针形角阀”、“内镶气嘴”、“法兰加持形式气嘴”等节流装置,尽管效果一次比一次好,但气嘴刺漏的难题仍然未能攻克。许正祥选用金刚石、锋钢、陶瓷、氧化锆等材质加工的气嘴,在不同的井站多次反复试验,氧化锆让许正祥眼前一亮。气嘴刺漏的难题终于解决了。一种新的"节流装置"研发成功了,这就是"高效直角节流器",许正祥研制的“高效直角节流器”每年可创造综合经济效益500多万元,被青海油田公司命名为“许氏直角节流器”,并获得了国家专利。当时青海油田在油气开发领域获得国家专利几乎空白,许正祥脱颖而出,开了先河。

 

原来评技术先进,二中队总是比一中队先进,后来,经过许正祥与余翔两“民间发明家”对阀门的改进,变得一中队比二中队先进。刚开始改进的阀门仅许正祥的一中队自己用,后来分享到二中队,再后来整个涩北气田各队一起用。交班难这个问题终于从根本上解决了。

 

2003年,许正祥又把精力投入到排污阀门的改造。接着许正祥又发明了“节流耐刺双作用排污阀”。往日人头攒动的生产场面荡然无存,偌大的集气站只有一人值班。许正祥所管辖的涩北二号采气作业区后来实现了无人值守,达到了自动化开采和集输。两项改革让一线工作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巨大的危险中解脱了出来。

 

当然许正祥之所以有这么多发明成果,有青海油田与涩北气田做后盾。五年前许正祥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许正祥确立的宗旨是“立足气田生产,开展科技创新,培养技术人才,科学服务气田,品味精彩人生”,工作室的平台更加激发了他的创新热情,他带领工作室团队研发出了固定正冲节流器、防高压冲蚀砂水排放器、仪表防爆快速接头等专利产品。近几年工作室团队完成项目还有:现场压力校准仪,自力式柱塞排水工艺,水平井测试仪万向节,压力表缓冲器,测试定滑轮设计,,氮气压缩机排污系统改造,测试防掉短节的研发等。他们正以实际行动为青海油田的天然气事业扎实做事儿。

许正祥,这位青海油田天然气开发公司的一名普通基层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1987起在青海油田扎根戈壁荒漠30多年,勇于创新,先后完成了16项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其中“高效直角节流器”“抗冲蚀排污阀”等十项科研成果已获得国家专利,十项科技进步奖)和30多项技术革新,他的“五小”成果、发明创造在气田随处可见。30年来,许正祥以气田的发展为己任,立足气田采气工作的需要。不仅很好地解决了气田开发中的一道道技术难题,大大降低了岗位工人的劳动强度,为气田实现自动化开采奠定了基础,并且每年可节约2000万元以上成本。十多年的创新成果,累计节药成本超过2亿元以上。

这些年许正祥荣获青海省“五四”青年奖章、青海油田岗位明星……金色的奖杯,鲜红的证书,诠释着这位“采气专家”的付出。许正祥心里装的是整个涩北气田,他的目标是用心血和智慧编织一个现代化的大气田。

如今,青海油田涩北气田的天然气正在通过涩-宁-兰管线,输到青海、甘肃、宁夏,成为这三省的经济发展的“血脉”。在许正祥与专家和职工的努力下,一个崭新的高原现代化大气田正健步走来。 涩北,这个曾经在中国版图上连名字都找不到的无垠碱滩,因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引起了世人关注。

 

 

pppppppppppppp
《许正祥,来自一线的发明家》
作者毛竹


题记:在青海涩北气田采访期间,让毛竹深有感叹的是,一线职工终于由向我诉苦,变成了向我诉甜。一线职工终于不再是“苦大仇深”的样子。一线职工不约而同地告诉我,多项发明让他们感觉自己从辛苦的劳工变成了体面的管理者,由疲于奔命的修理工变成了有尊严的管理者,由浑身油泥的蓝领变成了悠闲自如的白领。一线职工不约而同地提起一个名字,说他就是多项发明的拥有人。说他发明中仅两项专利成果每年就给涩北气田每年节约二千万元以上。说他十多年的创新成果,累计节药成本超过2亿元。
原来,亲自来接我多次,却没有接到我的许正祥,正是一线职工最感谢的人。
那么这位许正祥到底是怎么样一位神奇人士呢?他的发明又是因何而起的呢?许正祥曾在青海油田花土沟采油厂当油井测试工。许正祥曾任青海油田天然气开发公司涩北二号采气作业区经理。许正祥曾任涩北气田的副总工。


想想不可思异,石油发明家许正祥只是一个普通农民家的孩子。毕业学校也非全国名牌,只是在石油行业有点名气的重庆石油学校。
许正祥1966年生在青海省乐都县城台公社一个偏僻的穷山沟里。城台公社农民们,因为干旱河中溪中无水。常年靠天吃饭,加上高原常年少雨干旱,生存对于他们,真是太难了。许正祥的父亲上过几年小学,当过兵,算是村里有文化、见过世面的人。“文革”期间,已经沦落成“面朝土地背朝天农民"的父亲,莫名其妙地成了“四类分子”,成天大会批、小会斗。批斗村里能人,结果是村里更穷。更回民不聊生。城台公社没有人组织生产,组织挣钱,村民真是太穷了。村里人平时不出山,终于出门了,不是一个一个面黄寡瘦形同饿鬼,就是一个一个衣衫褴褛形同叫花。在许正祥4岁那年,有一天,某位有良心的县官知情城台农民情况后后夜不能寐,动了恻隐之心。大约是1970年,在这位县官的提议下,乐都县班子决定把城台公社许正祥家所在村里的50户迁徙到青海西与新疆交界处不远的乌图美仁县小灶火村。乌图美仁县小灶火村在柴达木盆地边缘。两个地方,一东一西,虽然同在青海省,迁徙旅途居然遥遥远远近一千公里。

那时许正祥家有六个孩子。许正祥有三哥一姐一妹。他们一家,捧上村里的一掬黄土,跟随村里的50户人家的迁徙“大军”,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离开故乡,向西向西再向西,来到位了坐落于昆仑山下、柴达木盆地边缘的乌图美仁小灶火村。徐正详一家见证了一部青海人的“出民和记”。

乌图美仁小灶火村,那是一个能看到涩北气田“火炬”的村庄。那口失火着了已经“34岁”的天然气井“火炬”,常常能映红半边天,特别是晚上。小小的许正祥开始看着那“火炬”长大。
迁到乌图美仁县小灶火村后,许正祥家与故乡比并没有多的地,但新家门口的一条小河--这很新鲜。许正祥的故乡城台村就是因为少水无河才年年青黄不接。原来,这河是从昆仑山流下来的融雪,正是这融雪水滋润着柴达木周边的土地,使得这周边成为柴达木盆地边少有的绿舟。国家补一点,老家带一点。许正祥一家在小灶火村虽仍是艰难度日,但总算是有了生存下来的希望。
许正祥记得最清楚的就是,那时全家人一罐头瓶子青油要吃一年。那一个罐头瓶子清油就是全家人一年的油水。日久天长,想油水想得慌,想吃肉想得累,那装青油的罐头瓶子恍惚成了全家人向往的阳光。那罐头瓶子,更像那涩北气田的“火炬”啥时都在全家人的心里亮着。当时的许正祥小时却从没有想过自己和那涩北气田“火炬”有什么缘份。
实在吃不饱,孩子们就野人般深入柴达木盆地四处去找沙棘果,一边吃一边采。沙棘果采回家,一部分给父母充饥,一部分晒上冬天吃。三五年以后,许正祥家里断断续续有了些吃的,有时还能从牧区弄点羊肉回来吃呢!


许正祥的“第一次发明”,那是上小学时。那一年许正祥10岁。那是一支木头手枪。
那是许正祥自己削的木头枪身,自己掏的洞眼,自己锯的枪栓。放个筷子,外面装根橡皮筋,就可打着玩了。
许正祥的“第二次发明”,那是一辆“十三点七型坦克”。小小的许正祥想拥有一个玩具,名叫“十三点七型坦克”。可是,每天放学上学,许正祥便到村里唯一的商店中看,看那个行走时有小人出没的坦克玩具。可是看了好多年,仍没买上。那时玩具少。城里的娃儿们都没几件玩具,更别说农村的娃儿们。加上能买到的玩具构造都太简单,根本无法满足求知欲好奇欲都超强的聪明娃儿许正祥。没办法,许正祥只好下决心自己做。许正祥的“十三点七型坦克”,当然还是选择用木头来做“钢材”。难度最大的是坦克的轮子与轮子上的履带。许正祥琢磨来琢磨去,决定使用缝纫机的木线架,两边的刻牙,中间放皮筋,一头用铁丝固定,另一头绕转。靠皮筋回转,将轮子带动向前走。
许正祥的“十三点七型坦克”终于“研制”成功了!不仅样子像,而且还能走,真是一个奇迹呢!这在村里很轰动,大家都来看,都说是个稀奇玩具呢。玩具没名,有人便给此型坦克命名“许正祥号木制坦克”。

许正祥11岁了。村里的娃娃们闲了喜欢在野外玩,打架斗牌打鸟打猎,可是许正祥这个娃娃却怪,只喜欢拆着玩。拆家里的能拆的一切。可是家里本来就没有几样能拆的。于是,许正祥把目光投向外面的世界。许正祥自己也承认,自己的好奇心实在是太强了。对于一切能工作的机器,许正祥都想拆开看看知道工作的原理是什么,是由什么组件组成的。一句话,就是拆开看看,看看里面到底是啥东西,看看里面到底是啥结构,看看它们到底是怎么工作的。没事干就拆着玩,成为许正祥的最大爱好。于是,有人暗地里,把许正祥叫“拆白党”!或是“白拆党”!
由于爱拆成痴,小小的许正祥便会用“12吋管钳”。

在乌图美仁,许正祥一家由特困户向基本温饱过度,故没有送三个大的娃娃上学,而三个小的就比较幸运,都不同程度上了学。

许正祥14岁时开始了他的“第三个发明”。
这项“发明”在当地产生的轰动远远大于前二项“发明”。当时的情景是这样的:许正祥的二哥有天分也很能干,小时在村里开拖拉机,成年后在青海盐化总厂开车。家里堆了不少二哥从拖拉机上换下来的发电机与拖拉机小配件。这些东西堆在家里,二哥准备有空送往废品处理站。许正祥却如获至宝,整天在那些废品中踏踏实实当“拆白党”或是“白拆党” 许许正祥发现有了这些废品,比如那个发电机,用来学物理真是太好了。
许正祥还喜欢捣鼓,把能收集到的闹钟、收音机、自行车等拆了装,装了拆,就连家里的拖拉机也敢拆,滑油器也敢拆……正祥拆拖拉机的配件,拆滑油器马达发电机....整天拆得不亦乐乎。平时还喜欢收集各类小部件,就连遗弃在公路上的垫片、螺帽也要捡回去以作备用。这为许正祥后来养成极强的动手能力和搞发明创造奠定了基础。
当时的小灶火村方圆百公里都没有电线引进,更没有电灯闪亮,家家都靠煤油灯照亮。
忽然有一天,许正祥灵感一闪,决定把这台废旧发电机改成一台风力发电机。许正祥志向挺大:一定用自己学的知识,要让小灶火村的村民都和城里的人一般用上电灯。
许正祥给发电机装了风扇叶子,找铁叶中间用铁冲子打眼,用锉子慢慢锉大,几天才锉一个眼,两边还要固定锣丝。找木板找不到合适的,只好自己加工平板,削成斜面,装在轴上,风一刮就可转。还要架高,在铁杆上架装。
许正祥把他造的“风力发电机”直接接到灯泡上。可问题出现了:许正祥家里的灯泡,有风灯才亮,没风灯就不亮。这可怎么办?如何才能把电存起来?
许正祥想到汽车上的电瓶。许正祥开始找电瓶,终于找到一台从老汽车上换下来的旧电瓶。许正祥把旧电瓶接上自己的“风力发电机”上。这样“风力发电机”发出的电存在电瓶中,这样电灯炮的电就稳定了。
电力不够,只能简单照,那时只能12伏,灯泡只能达到15瓦。----许正祥说若是现在,立逆变器可以变成220伏如加节能灯就更好。
当时地处柴达木腹地的乌图美仁各村农牧民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习惯于古老的油灯照明,柴禾取暖、牛粪做饭的传统习惯。“不知有秦不,知有汉”。突然有一天,乌图美仁草原亮起了一盏摇曳的电灯光。许家的电灯成为乌图美仁草原上一道靓丽的风景。柴达木周边轰动了,乡亲们奔走相告——许家有电灯了!大家快去看啊!乌图美仁十里八村的人们闻讯纷纷赶来,看大戏似的把许家院子围了个水泄不通,人人都想看稀奇,个个夸赞许正祥学问高,能耐大,了不起。有邻居甚至说这个娃儿真神呢。
有电灯了!当时小灶火村与周边村家家户户都点煤油灯,农村人还没有见过电灯呢,可是许正祥家居然有电灯了。邻居这个说:给我也装一个。那个邻居说:给我也安一台。眼看许正祥的伟大志向远大目标就要实了。可是许正祥心里明白,这些邻居只是在和自己说着玩。如果给邻居装,仅一个电瓶就一百多元,仅一个发电机就六十多元,邻居们不是不想装是承受不起。而靠许正祥义务去装,许正祥更愁:到哪里去找那多的旧电瓶旧发电机呢?许正祥希望邻居有真想装的,这样他们就会去买电瓶与发电机,这样许正祥就可享受那个“创造”的愉快过程,享受为民造福的幸福体验。可是让许正祥失望的是,并没有一户人真正去做。许正祥的“一定用自己学的知识,要让小灶火村的村民都和城里的人一般用上电灯”的伟大志向远大目标也泡了汤。后来,许正祥自我安慰:他们并不是不注重我的发明而是他们买不到或是买不起这些东西。而已!而已!
许正祥家的电灯泡用了一年多,因许正祥在外上学,电线断了家里没人会修,灯丝断了家里没有人会管,电灯就不亮了。只有假期,许家的灯泡才重新亮起来。多年后,电网拉到乌图美仁,许正祥的风力发电机才算真正“寿终正寝”。

许正祥姐弟俩都在格尔木十二中上学。在格尔木,除了姐姐许正祥没有一个亲人。那时学生八人一个宿舍,自己做饭吃。吃的内容,多是一个:面片。那时只有一个可做饭的地方,学生们做饭排队。一个一个做饭做完了常常是晚上十二点了。刚开始学生们一起做,后来不做了。原因是有些学生嫌有些学生吃多了,有些计较。只好分开做。有的两个学生一起做。有的三个学生一起做。许正祥姐弟俩一起做。因姐弟俩不是一个班的经常被排到很晚才开始做晚饭。那时没有菜吃,只能是顿顿酸菜。主食也只有面。课余有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回家拿面。先拿些,吃完了再去拿。

这段时间,许正祥没时间搞发明创作。那时的学费只给买点教材,许正祥只能把课外求知欲强压抑下去。住校费八块,助学金城市农村学生凡是住校的都有,可是这点钱是以生活为主,根本到不了许正祥手上用以搞 “发明”,许正祥只好把发明家的梦想甩一边去。
初中毕业,许正祥考上了格尔木市第二高中。许正祥的姐上初中毕业回农村劳动。85年,许正祥参加了高考。

高考完回去。许正祥当时想:考上就走考不上回乡种地,下决心做一个农民。 8月15日,许正祥在田地割麦子,有电报飞至,小灶火村的许正祥被重庆石油学校录取。全村沸腾了。这是小灶火村里出现的第一个大学生!小灶火村终于出了一个大学生!虽然只是一个大专生。许正祥真是太幸运了!也是对于生活在青海边缘的小灶火村是多么稀奇的一件事情呀! 遗憾的是,许正祥的妹妹上到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在青海省格尔木市打工。


86年许正祥去重庆石油学校上学。这时,许正祥家的情况已经好转。家里卖粮食,因为收成好,家里年收入能达到五六千元。虽然许正祥家人多,供许正祥上大学仍是不成问题。那时,许正祥上大学一学期全部学费只一百多块,伙食费一月只需五十块。

许正祥上重庆石油学校的班主任名叫曾庆恒。
班里上计算机制图,许正祥的成绩一般不是第一名就是第二名。没有人知道,许正祥人在课堂但是心对“发明”仍情有独衷。为了给今后的“发明”打下基础,每当学校给外面工厂加工零件。许正祥只要有时间,就跑去工厂看他们加工零件。
第二年下半学期,许正祥进入金工实习阶段:在学校对面的红岩汽车厂,上车床做铁榔头,做地质锤。许正祥上车床都是一次通过。老师对学生们的手工做了评价!许正祥手工做得最好。
记得毕业时,实习老师对同学们说:你们自己做的铁榔头,这是你们做的第一个零件,你们愿意要的话,可以花三块钱自己买下来,拿回家做毕业实习纪念。不要的工厂可就拿出去卖了。许正祥买下自己做的铁榔头想留做永久纪念。这铁榔头许正祥还在青海省花土沟当地质锤用了一阵子。可不知道怎么反而弄丢了。许正祥后来才知道,他的好多同学都买了又丢了。不知道这预示着什么。难道是预示着:“手工”做到一定程度就需要“放弃”,不能机械重复,而当思考原理,进入“发明”“创新”的预备期?

毕业后,学校把许正祥分到了青海油田。青海油田当时在冷湖。青海油田开发于1954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四大油田之一,位于青海柴达木盆地,平均海拔2800余米,自然条件自然是十分艰苦,含氧量只有内地的70%。可是许正祥就在那那里长大的,别人怕去,许正祥不怕。去前,许正祥先回青海省乌图美仁上灶火村。村里人听说许正祥被分到小灶火村不远的冷湖青海油田,都说那冷,许正祥的妈妈便做了厚厚的棉被让儿子带上。许正祥到冷湖后去青海油田报道,青海油田就给许正祥和其它大学生发了二百多块钱的工资,发了价值一百六十多块钱的毛毯,还发了一个价值一百多块的计算器。许正祥觉得太好了:这么多钱还发毛毯还发计算器。

 

——那毛毯许正祥自己不舍得用,有一次青海油田放假许正祥把毛毯背回了家。那是87年,毛毯还专控呢。家里人看了那毛毯都好喜欢。全家人都说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松软这么暖和这么高档的稀奇物!

那一次,许正祥在冷湖等了两天,一辆老解放车开了过来,一位老司机把许正祥塞进驾驶室,把许正祥的行李甩进车斗,便一路风沙风尘风烟地把许正祥拉到了青海省花土沟。
许正祥被分配到青海油田采油厂从事油井测试技术工作。许正祥的师傅叫肖西跃。肖西跃师傅的父亲名叫肖缠啟。肖缠啟可是了不起,在青海油田大名鼎鼎。王进喜被称做大庆的“铁人”,肖缠啟被称作青海油田的“铁人”。肖缠啟与王进喜一般都是井队队长。肖缠啟牺牲了。肖西跃的岳父在西宁新华书店工作。肖西跃的妻子是油田技校毕业的中专生。
那几年青海比较乱,特别是青海花土沟在这样的荒野之地,有类似黑社会的团伙,美其名曰:按贯例对新来的大学生,先收收风。也就是把新来的大学生打一顿然后调教一番。还好,有肖西跃师傅的照应,类似的黑社会团伙“放了一码”,没打许正祥。
肖师傅手把手教许正祥。“这个怎么做”“那个怎么做”。有一天,肖师傅对许正祥说:设备上一个零件坏了用不成,你能不能加工一个。许正祥感觉到施展自己的才能机会来了,很是兴奋,和另外几个工友连夜拿出设计图,几经修改,使开始加工,零件样品终于出来,却不对师傅胃口。许正祥觉得脸上无光。这样的事对许正祥触动不小。许正祥不甘心,拿来自己设计的画图反复看,最后许正祥得出结论:是火候掌握得不合适。这零件制作想着简单,做起来不简单,这里面学问大着呢。许正祥开始虚心请教,加强学习,不懂就问,再做出来,师傅终于满意了。师傅说:这次加工的不错。许正祥感觉自己有底气了,信心也树起来了。
原来,那时青海油田的师傅们都有猎q,当时许正祥们去采油厂,发现油田专门有放牧队,专门有一个阿拉尔牧场可以打猎。许正祥们后来常去。师傅们教他装石头,偶而还可以打上一两q,过过瘾。其它队上的师傅看许正祥零件做得多了,就说:我们想做个sq,请你给我画个手枪的图纸?许正祥开玩笑地说:画,我可以画出来,画出来你们有没有能力加工,那可不是我的事情哟!
有一天,一组分到青海油田的同学一起来找许正祥,他们说:生活困难,我们组织打猎去了好几次,都是空手而归。其它小组都打上了,我们几个人都没打上。我们想,这不怪我们,是这个猎q不好用。我们想请你帮助我们做个sq,用sq打猎可能好些。你一定要帮助我们一把,不然总打不上猎我们感觉太掉架。许正祥还是那句玩笑:画,我可以画出来,画出来你们有没有能力加工,那可不是我的事情哟!

接着,为了练手“实现自己的发明梦”,许正祥又开始给师傅、工友、自家做衣柜、做沙发。

冷湖没有树,哪来木头?可是阻挡不了又能搞设计又有动手能力的许正祥跃跃欲试。只是怎么才能找来做衣柜、沙发的木头呢?

有一帮工友注意到荒原有一些空了好久的废弃房子快拆了,某些人偷房梁去烧火。烧不透,堆在那里,木料全毁了。那房子朽了,那房梁还没有朽,烧了真是可惜了。
有一天,一帮工友来与许正祥商量也去偷木头:那些房子快拆了,我们去废墟中偷房梁,免得当地人当柴烧了,可惜了!他们说:明着我们不敢去,我们晚上再偷偷去。到了晚上工友们来了,许正祥一看工友们的打扮一头水雾,怎么也不明白,工人们为什么要戴安全帽穿上工服,还说“我们的偷木头去”。许正祥傻乎乎地问:戴安全帽穿工服有啥作用。我搞不明白!

一位工友哈哈大笑,拍着许正祥的肩膀说:看你挺聪明,今天怎么这么笨呢?戴安全帽、穿工服,不是做掩饰吗?看我们这么正规,都以为我们是去正规干活,甚至会以为我们是去做好人好事,谁会想到我们是去废墟偷木头呀!他们召呼许正祥一起去,还要求许正祥必须戴着安全帽穿上工服。黑达马呼,他们中的四个人骑在废墟的山墙上,一个叫王青伟的负责锯木头,不知道锯到什么了,反正是连人带锯全掉下去了,幸亏王青伟戴着安全帽,从土砖中爬出来了,这次安全帽可派上用场了!

终于有做家俱的木头了。许正祥好兴奋,顾不上休息,就开始绘家具图:沙发、柜子、桌子。那时许正祥像中了魔,一下班,就就拿着尺子在这屋那屋、这家那家,比划来比划去,口中咕嘟着:这几个门那几个门。
现在师傅家用的、某些工友家用的还是许正祥们自己设计的家具图纸制造的家具。
师傅说那家具可以,工友说那家具不错,只有许正祥觉得不是很好,没有想像中的好。


许正祥这个“拆白党”“白拆党”,曾经为数不清的朋友、同事和不认识的人修理过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家电。无论谁家或办公室的电脑出了故障,只要请他他就去,去了就能手到“病”除。于是这个“拆白党”“白拆党”的名气更大了。

 

没多久,许正祥就当上了测试队的技术员
上面给许正祥发了个办公桌,让许正祥在办公室里办公,可是许正祥根本没空坐办公室。这是为什么?工友们常叫许正祥上井去。测试队虽然只有30多人,可是却有好多辆车,今天这辆车零件坏了叫许正祥给加工零件,明天那个车的零件损了叫许正祥给修复零件。似乎哪出了问题都需要许正祥这个能人去解决。司机们也喜欢许正祥,车坏了也请许正祥帮助修。那时许正祥正学开车。每当许正祥帮助司机们修好了车,司机们总是慷慨大度地让许正祥开一圈车。加上许正祥也愿意跟司机出车,反正办公室没有多少事情干。因为修车有功,许正祥常有特权可开司机们的车。可是光开司机们的车许正祥有些不好意思,于是乎,对于测试队的每辆车,许正祥都用心琢磨。开几次,如同医生出了几次诊,哪辆车有啥毛病,许正祥总是主动告诉司机,然后帮助司机修车。到最后,许正祥对测试队的30多辆车将出的故障了若指掌。汽车电路、机械方面的问题许正祥都能解决。于是乎,司机们都盼望许正祥来开他们的车。司机们都称许正祥很了不起,是个神人。
渐渐地,测试队师傅们一遇技术问题马上条件反射般叫人喊许正祥快快过来。
许正祥很谦虚,他知道,自己之所以比某些师傅们强,只是平时喜欢看看修理类书。某些师傅们只是不愿意看书。而已!而已!
有一次,测试队买了一新车,变速箱的齿轮不知道怎么给打掉了。新车司机十分着急,招呼许正祥帮助修理。许正祥拆下变速箱的齿轮,分析润滑油的油道,绘出图纸一张。许正祥说:不知道这个图纸加工出来能不能用。所有人都没有想到,按这个图纸加工出的齿轮装上新车后再也没有坏过,直到新车变老车,老车变旧车,旧车变报废车,那个齿轮一直没出问题。

这汽车变速箱齿轮属于一个比较复杂的零件。这事儿对许正祥是一种鼓励,也更激起了许正祥对汽车的兴趣。慢慢地许正祥掌握了汽车机械零件最基础的知识。

后来,只要许正祥有个想法,基本上能做出来。这是多少年知识与经验的基垫。这为许正祥后来为涩北气田的发明打下了基础。

许正祥在花土沟越来越出名。有人说:许正祥,除了不会生娃娃啥都会!

后来,青海油田在格尔木建立了职工基地。格尔木时常停电。许正祥的小女儿就曾经常在昏暗的烛光下写作业。许正祥他就找来一只废旧电瓶,设计组装了一套供电装置。一旦遇上停电,只要拉一下开关,女儿桌前的灯就亮了。其妻子李素君说,这是许正祥爱捣鼓的天性给家里带来的又一个乐趣。

97年,青海油田领导亲自点将,把许正祥从采油厂调到涩北气田搞技术。许正祥从花土沟调到了涩北气田这边。涩北气田的全称是青海油田天然气开发公司。许正祥开始从事气田开采工作和采气工艺研究。那时,涩北气田的开发才刚刚起步,气井测试、开发工艺、集输流程几乎是空白。

当时涩北测试队的队长、职工就是许正祥当年带的测试工徒弟。许正祥在涩北气田测试班相当于“鼻祖的角色”。许正祥把测试技术带过来,成立测试班并把测试技术在涩北发扬光大。许正祥过来还是担任技术员。搬家时,许正祥向肖师傅要了一个测试工具。拿到涩北用了好多年。现在那测试工具还在。
后来,许正祥当上采气中队长。96年年底,成立一个小班组,许正祥带着大伙儿搞测试、采气,啥都干。后来,许正祥带出的测试班变成测试队。许正祥却还在采气队。

根据多年的实践,许正祥又有了新的想法:原来,小时从家乡看到的失火映红半边天的天然气“火炬”那么“不听话”。油田苦苦觅寻的天然气现在有了。可是天然气同样是不那么“听话”。天然气输送过程中总是刺坏管线设备:不是出天然气时出气口“刺”,就是站场管线阀门“刺”或是天然气管道“刺”。天然气刺漏出来很危险,不仅浪费资源,而且味道难闻,还会酿成起火、爆炸等重大恶性事故,需要改进一下的地方太多了。怎么驾驭天然气这群藏在大地中狂奔出来的成千上万匹“野马”?许正祥的思维方式总是主动改进而不是被动改进。

那会,许正祥是一中队队长,余翔是一中队四号站的站长。那时守站职工分两个中队两班交接,两个月一换,但要是输气站的阀门“刺”坏了就交不了班。这个急坏了交不了班的那一队。余翔已经两个月没回家了,急死了,多想顺利交班早些回家,想家人都想死了。可是不行,阀门“刺”坏了,必须修好了才能顺利交班。可是没材料,怎么能修好?余翔被气哭了。

许正祥中队长和余翔站长,长期的合作,多次默契的配合,使他们俩成为莫逆之交。余翔该交班了怎么没回来。许正祥找到了四号站,余翔大小伙子一个,居然正在那里哭呢。余翔说:怎么办?阀门“刺”坏了,没材料修不好,人家就是不接班。

许正祥蒙了:这可怎么办?!就这么一点儿小事,阀门“刺”坏了,没有材料,可是我却没办法帮他。许正祥安慰余翔,说:没事,我们再给那班班长沟通一下。有些该做的、能做的你们再做一下,争取顺利交班。许正祥以为只要自己肯出面,那班班长定会给面子,定会顺利交班,没想到那班班长根本不买许正祥的账。许正祥只好跟二中队队长说情。没想到二中队队长更牛:“你是一中队队长,说其它事都可给你面子,但是这交班的事谁也说不上话。你不用替余翔说好话,余翔交班交不出去,就算交出去,那班不接班不行,勉强接了班,余翔他也回不去。
“两个月一换。两个班交接时。想换没有材料。交不了班走不了人,弄好才能走。为了这个换阀门,总是闹别扭总是闹得不愉快。老许你是一中队队长,你不帮助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却来拉偏架,以后工作我们怎么开展,交不了班就交不了班。我们二中队没有为难你们一中队。你们给我们交班时,不也是这阀门不修好不能接班?我们对待你们,和你们对待我们不是一样吗?我们不接你们接吗?你们对待我们比我们对你们有过之而无所不及。一有漏气的情况,我们不接你们接吗?阀门坏了我们不接你们接吗?没材料我不接你们接吗?是不是都要等对方弄好了再接?”许正祥没想到自己帮余翔没帮上,反碰了一鼻子灰,弄了个灰头土脸。通过这事,许正祥再次知道了从根子上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可不是?这还不仅交班难的问题。角阀动不动就刺坏,一个角阀约4千元,换下来的阀门堆成了一座山。一年光这个损失就是60万到100万。光阀门,还需投入其它大量人力物力。每次上班职工们就如救火队,一个阀门坏了,需要几个小时才能卸开修好装上。而且不能保证能用。
许正祥还了解到,节流装置的关键部件是气嘴,由于气压高,出沙严重,以前所用的针形等传统节流阀的气嘴几天甚至几小时就被刺破。更换气嘴最棘手和劳动强度最大的是拆卸和安装法兰,每一次更换气嘴,必须由两个人动用管钳,需2—4小时才能将12个法兰螺丝拆装完毕,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非常低。
那时的青海油田,已有“50岁”。但天然气的大规模开发当时才刚起步。开采技术不成熟,开发工艺相对落后,加上涩北地质储层属于泥质粉沙岩,成岩性差,地质疏松,出砂严重,刺漏设备的现象时有发生,给气田的正常开采带来诸多困难。许正祥,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先后进行了多种气嘴的先导性试验,试图从根本上解决气田开发中的技术难题,进而为建设现代化气田扫清障碍。
这事激励着许正祥和余翔。两哥们在一起琢磨来琢磨去,最后决定一起搞发明,从根子上解决问题:这个阀门必须要改进,不然班长老受委屈,连带中队长受气。这事儿虽小,出危险让大家和家属揪心事大。就这样,在这两个“民间发明家”的努力下,阀门一次一次得到改进。突破性的进展,在于这个“民间发明家”在阀门上使用了一种特殊的材料。这种材料的超强硬度足以对付天然气强大的“刺劲”。---许正祥两人先后研制运用过“针形角阀”、“内镶气嘴”、“法兰加持形式气嘴”等节流装置,尽管效果一次比一次好,但气嘴刺漏的难题仍然未能攻克。许正祥选用金刚石、锋钢、陶瓷、氧化锆等材质加工的气嘴,在不同的井站多次反复试验,氧化锆让许正祥眼前一亮。气嘴刺漏的难题终于解决了。许正祥研制的“高效直角节流器”每年可创造综合经济效益500多万元,被青海油田公司命名为“许氏直角节流器”,并获得了国家专利。青海油田在油气开发领域获得国家专利几乎空白,许正祥脱颖而出,开了先河。

原来评技术先进,二中队总是比一中队先进,后来,经过许正祥与余翔两“民间发明家”对阀门的改进,变得一中队比二中队先进。刚开始改进的阀门仅许正祥的一中队自己用,后来分享到二中队,再后来整个涩北气田各队一起用。交班难这个问题终于从根本上解决了。

许正祥又把精力投入到排污阀门的改造。接着许正祥又发明了“节流耐刺双作用排污阀”。往日人头攒动的生产场面荡然无存,偌大的集气站只有一人值班。徐正祥所管辖的涩北二号采气作业区后来更是实现了无人值守,达到了自动化开采和集输。两项改革不仅让一线工作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巨大的危险中解脱了出来。

当然许正祥之所以有这么多发明成果,有青海油田与涩北气田做后盾。五年前2许正祥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许正祥确立的宗旨是“立足气田生产,开展科技创新,培养技术人才,科学服务气田,品味精彩人生”,工作室的平台更加激发了他的创新热情,他带领工作室团队研发出了固定正冲节流器、防高压冲蚀砂水排放器、仪表防爆快速接头等专利产品。近几年工作室团队完成项目还有:现场压力校准仪,自力式柱塞排水工艺,水平井测试仪万向节,压力表缓冲器,测试定滑轮设计,,氮气压缩机排污系统改造,测试防掉短节的研发等。他们正以实际行动为青海油田的天然气事业扎实做事儿。
许正祥,这位青海油田天然气开发公司的一名普通基层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1987起在青海油田扎根戈壁荒漠30多年,勇于创新,先后完成了16项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其中“高效直角节流器”“抗冲蚀排污阀”等十项科研成果已获得国家专利,十项科技进步奖)和30多项技术革新,他的“五小”成果、发明创造在气田随处可见。30年来,许正祥以气田的发展为己任,立足气田采气工作的需要。不仅很好地解决了气田开发中的一道道技术难题,大大降低了岗位工人的劳动强度,为气田实现自动化开采奠定了基础,并且每年可节约2000万元以上成本。十多年的创新成果,累计节药成本超过2亿元以上。
这些年许正祥荣获青海省“五四”青年奖章、青海油田岗位明星……金色的奖杯,鲜红的证书,诠释着这位“采气专家”的付出。许正祥心里装的是整个涩北气田,他的目标是用心血和智慧编织一个现代化的大气田。
如今,青海油田涩北气田的天然气正在通过涩-宁-兰管线,输到青海、甘肃、宁夏,成为这三省的经济发展的“血脉”。在许正祥与专家和职工的努力下,一个崭新的高原现代化大气田正健步走来。 涩北,这个曾经在中国版图上连名字都找不到的无垠碱滩,因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引起了世人关注。

 


 
版权所有 东方竹子国际互联网 中国华人民共和国信息部备案号 京ICP备090378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