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女作家周习的散文集《鲁院纪事》研讨会
在鲁院文学院举行社会反响热烈
梁卫山
鲁院文学院第十一届高研班学员、知名女作家周习的散文集《鲁院纪事》研讨会,在鲁迅文学院这一国家级专招中青年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理论家、文学编辑家和文学翻译家等的最高学府举办,中国散文学会、《青年文学》杂志社、中国文联《神州》杂志社、中国作家新创作论坛、《作家报》、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诗人笑琰、青年文学评论家郭艳、孙书文、索良柱、黄德海、项静、孙吉民、陈涛,青年作家徐峙、康桥、毛竹、李骏、祝雪、王瑕、李桂华等和媒体记者参加了研讨会,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著名散文作家李一鸣主持了研讨会,从而引起社会热烈的反响。
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周习是一位长篇小说女作家,目前已出版长篇小说《婚姻危机》、《少男少女》、《土窑》等三部,若干中短篇小说在《中国作家》、《当代小说》等报纸杂志发表,在主攻小说创作的同时,她还出版了散文集《心绿》、《鲁院纪事》等,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土资源作协理事、秘书长、山东省作协全委会委员。丰厚的创作成果也为她带来了诸多荣誉,她的作品曾获冰心儿童图书奖、泰山文艺奖、宝石文学奖、冰心散文优秀作品奖等。2010年3月,周习走进鲁迅文学院,作为第十一届高研班学员,接受了更为全面、系统的文学创作培训。
《鲁院纪事》是周习的第二本散文集,也是我国文坛少见的“作家写作家”的散文作品集。一部24万字的作品,把鲁院高十一班的学员、老师、院长一一描述,作品既有基于理性缕析的厚度,又充满广度的开阔感,周习对鲁院、对鲁院的每一位老师和同学、对与文学有关的一切事物都怀着敬重,而内视自己,她却像一根匍匐在大地上的藤,低调前行,远离华丽。是一个鲁院学子的心灵吟唱,散文名家王宗仁在《鲁院纪事》的序中寄语周习:且等时光!周习也用自己的创作实力为鲁院带来了荣耀。
鲁迅文学院是全国乃至国际文学爱好者心目中的神圣殿堂,也是全国乃至国际文学爱好者憧憬和向往的地方。周习2009年3月得省作协推荐,幸运地走进了鲁院的课堂。也许,从她迈进鲁院的校门开始,她就有了某种准备,冥冥中有种力量推动她观察、思考、采访、积累,使鲁十一的学员们和相关的领导老师,还有她新结识的师友在“不久的将来”,通过她的书跟我们读者“见面”了。周习带着山东人的鲠直、豪爽、义气,真诚地与她的作家同学交往,友好助人,对同学们尽其所能地进行帮助,从而架起了心与心的“桥梁”,有了很多交心换心的朋友,可以走近他们,走近他们的文学人生,阅读他们,走近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付之笔墨,传神地捧给她的读者。
《鲁院纪事》全景记述了鲁十一班的作家们,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可以说“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神圣的文学事业“走到一起来了”。在周习笔下,她的同道是一群文学精英,文学精英是族群,他们在融融的学习氛围中一起学习交流。可在这个容易将人“高度同化”的“作家班”里,如何写出作家的个性,就需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写小说的周习具备了这一“打量人”的能力,从而创作完成了《鲁院纪事》。在她的文学苦旅中,有鲜花,当然也有荆棘,她勤奋笔耕,先后推出长篇小说《少男少女》《婚姻危机》《土窑》,有了这个功底,她就有了“发现人物”的利器。在她笔下,顾坚的热心,蓬桦的豪侠,写得跃然纸上。《大哥顾坚,二哥蓬桦》,她是带着对两位兄长的尊重和崇敬去写的。如周蓬桦在同学们的怂恿下,与她结拜“金兰”,撸起袖子一声“拿刀来”的吼喝,让我们见识了另一个蓬桦。蓬桦醉酒,顾坚总是那个照顾他的人,背过他,扛过他,不离不弃。鲁院组织学员去井冈山进行社会实践,蓬桦因为有事留下来,顾坚怕他孤单,忍痛割爱选择留在他身边。写他们二人的篇幅小,他们却是贯穿全书始终的人物。杜撰也罢,真事也罢,蓬桦讲逸闻趣事,带着调侃、诙谐、风趣的口气,给同学们带来了开心,活跃了气氛。
周习来自国土资源系统,她深深地爱着脚下这片丰饶的土地,她是一个大地的歌者。她的写作是“贴着大地”的书写,这种写作是“有根”的。这就定准了《鲁院纪事》的基调,它不是“小儿抚摸”“小众抒情”,是“大众情怀”——作者心里是牵系社会、牵系人民的。在周习笔下,《鲁院纪事》是“大记事”,主题是宽泛的,容量可以放大。这里面不仅有她的学习交友的真实记录,更有同学各具情态的描述,还有对师长的尊敬,如对全国作协主席铁凝的美好印象,对关心她、关注她、支持她、扶持她的白描院长的感恩,对散文家张守仁的悉心点拨的感谢,写得以情感人,读之不舍。
《鲁院纪事》使我们认识了鲁院这一国家级专招中青年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理论家、文学编辑家和文学翻译家等的最高学府,也知晓了鲁十一班的作家们,可以宽泛,周习就用26个英文字母排序,巧妙地把同学或者师友“合并同类项”,各大题下设分标题,得以从容的将她所想写的人和事写出来,写到位,条理清楚,不枝不蔓,如唱民歌的苦金、看守所长手记、广东彪哥——汶溪、南方狼——李骏、透明的女性——毛竹、一位文学的摆渡人——张守仁老师、赤峰组织部来的李学江,还有毛竹、康桥、银梅、冯小涓等充满灵性的一些个才女。是个见难相帮、帮人帮彻的热心人,她很珍惜和同学的这段缘分,这些平时一支笔去写别人、塑造人的人,被自己的同学摹写,想必也是能够接受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鲁院纪事”就不是周习一个人的记忆,或可成为鲁十一师生们的共同记忆。当然,这种记忆可以在个人的心屏上回望、扩展、放大、延伸,从而使《鲁院纪事》引起了更多人阅读。在社会上引起热烈的反响。
网站首页>> 中国新闻>> 查看详情
著名作家周习长篇小说《中国农民》作品研讨会 在山东省寿光菜博会隆重举行
2023-06-01 22:54:53
近日,中国自然资源作协副主席、秘书长周习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中国农民》作品研讨会,在山东省寿光菜博会隆重举行。
研讨会由山东省作家协会、山东文艺出版社主办,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王方晨、山东文艺出版社总监秦超主持,寿光市文联主席曹忠志致辞,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图片库原艺术总监焦波,中国作协青少年工作委员会委员、《诗刊》副总编辑王冰,中国自然资源作协副主席杨沐、赵腊平、施建石等专家学者,中国石油化工作协副主席马行,中国石油作协副秘书长毛竹,著名军旅诗人康桥,山东省作协签约作家闵凡利,北京青年报张恩杰等媒体记者,来自周边县市区作协主席,寿光作协代表等40余名作家、评论家、编辑等到会交流分享。
左: 中国著名军旅作家、诗人康桥 右:《中国农民》作者周习
周习的最新力作《中国农民》是山东省作家协会的重点立项资助项目。作品以“改革先锋”、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寿光原县委书记王伯祥为故事原型,通过深入采访,生动重现故事人物场景。作品讲述一身正气的农民县委书记王为民,始终把为人民服务当作自己的宗旨,重视文化,重视人才,寻找农村致富密码,带领寿光三元村农民种植大棚蔬菜的艰辛历程、持久以恒进行农业革命的动人故事。周习用如椽大笔,饱满的激情,扎实的文字功底,将现实与虚构创作巧妙融合,为中国农民立传,为寿光菜乡立传,书写了一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农民创业史。
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 《中国农民》作者周习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和学者,对周习的新作《中国农民》作了热情漾溢的研讨分享。主持人王方晨介绍了《中国农民》这本书是一部农民大传,也是一部菜乡大传,生动、客观地书写改革开放以来的菜乡发展史,提供大量的乡村建设经验。
曹忠志在致辞中,首先对周习新作《中国农民》的出版发行表示热烈祝贺,介绍被称“三圣故里”的寿光历史文化渊源流长。寿光作为国务院命名的“中国蔬菜之乡”,是全国农业产业化的龙头和样板。近年来,寿光把创新提升“寿光模式”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突破口,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立足乡村文化振兴,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出台系列文化惠民政策、措施,“文化强市”深入人心,“文化惠民”蔚然成风。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图片库原艺术总监焦波:“看到这本书,我真切地感受到这部小说的的确来自于农民,来自于土地,来自于乡村生活;若心里不装着土地,不装着农村,不装着农民是绝对写不出来的。小说情节生动,人物鲜活,真实具体,对我来说是一个记录片方向创作的良好教材,或许可以此为蓝本构思一部拍中国农民的大电影。”
《诗刊》副主编王冰对本书进行高度评价:周习的《中国农民》无愧为一部塑造新农民形象的文学著作。该作品人物形象饱满,结构完整,时间跨度长。可从中全览农村的发展变化,农村人的精神成长历程,而这种变化成长,离不开党的政策支持,正是新时代农村的生动写照。感谢周习用真情、真意、真心和最深切的笔法呈现出新时代文学的一个坐标。除了文学价值,几位作家还探讨了本书的社会价值、现实意义。
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杨沐从农业的角度道:寿光大棚蔬菜是设施农业,这使得农民改变了工作方式,也使地方官员改变管理方式,改变基层领导与农民打交道的方式,而周习这部作品就把这种关系体现出来,可启发基层干部或社会学者深入研究。副主席赵腊平对本书总结了六种情怀:红色情怀、家国情怀、家乡情怀、农民情怀、自然资源情怀与文学情怀。文章开头写黄河拐弯,是为了润泽更广阔的中国大地,这里便能看出作者深深的家国情怀。
中国资源作协副主席施建石概括道:这本书聚焦三农问题,题材重大而书写厚重,书中的县委书记用他的果敢与智慧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蔬菜之乡,一个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高地,认为该书塑造的主人公为党员干部树立了榜样。”
中国石化作家协会副主席马行动情的说:这本书在写农业的同时也嵌入了工业背景。从胜利油田的蔬菜供应需求切入菜乡的农业,多处写到工人,体现了一种工农结合的典型,寿光已成为周习文学创作生命的重要支撑点和创作源泉,她用笔墨重新建构了一个寿光菜博会,读这本书,就像读一本蔬菜全传。”
山东文艺出版社编辑室主任秦超认为:传统中国农民身上贴着诸多贬义标签,而本书则塑造了一群敢拼敢干、善于抓住机遇、尊重科学的寿光新农民形象。并且寿光经验不私藏,不只富一乡一县而已,而是无私、积极地向全国推广,因而本书叫《中国农民》并非“夸大”,像书中这般的新农民将越来越多地在全国各地涌现。
军旅作家康桥在研讨中说:以前许多关于农民的作品并非真正写农民,专写农民种菜致富选题独到。翻开第一页,一句“食为政首,要在安民,富而教之”映入眼帘,道出书中真谛,可见周习对三农问题分析得透彻,这本书讲好了中国农村的故事。
中国石油作家协会、《地火》编委毛竹补充道:“早在十多年前,周习就告诉我她要写一本《中国农民》,如今见书,我也认为书名起得很恰切,因为它不只写寿光农民,更是要为全国农民提供一种改革经验,它不只纪实记录,更有一种惠及社会的使命感。”
作家黄旭升就书中人物与情节进行了分析:优秀小说的人物与情节应深入人心,历久弥新,这本小说便是如此。许多情境描写得身临其境,具有现场感,让他看到主人公继承了老一辈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引发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张世奇,中国自然资源作协山东分会副主席于学军,青州市作家协会主席张雯,寿光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李昌武,寿光市教育局刘占山,寿光市作家协会主席李桂华、党支部书记高凤城、副秘书长朱翠华、会员孙志林,寿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干部付恩光等都进行了发言交流。
记者在现场对作者周习进行了创作访谈。周习在访谈中提到,她的下一步创作计划是延续“中国农民”的主题,书写返乡大学生的创业生活故事,希望通过文学的力量鼓舞广大青年参与乡村振兴。她说:“我手中的笔不会停下,不论是否取得成绩,我将一如既往地关注农民,关注农村,关注广大劳动者,以及自然资源系统的工作者们。”
周习,是一位思想敏锐、勤耕文坛的中国实力派女作家。
她的小说集《盐碱地》长篇小说《婚姻危机》《少男少女》《土窑》《天干地支》;短篇小说《触网》、《心扣》《盐诺》《女人坎》;纪实性报告文学《行走乌蒙》《碧海金滩北戴河》等作品,曾迎来一次又一次的专家研讨和读者围观。她的作品描写细腻,朴素厚实,作品视角开阔,大气坚韧,富有张力和诗意,具有很强的生活质感。长期以来,她以扎实的功底,深沉的思考,认真的写作,形成她独特的写作风格,从而创作出一本本反映生活,贴近生活的精致作品。
《中国农民》是一部中国农民的创业大传,是一部农民通过奋斗走出贫穷的恢宏之作,是作家周习对家乡寿光的深情凝望,是一曲宏浑激越,清新嘹亮的大地赞歌。
(撰文:特约记者 袁素红 审核:一审 陆锡锋 二审 董 洁 终审 张 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