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邮箱:1050151929@qq.com
电话:15811463692
 相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竹友天下>>竹子伙伴                       

真记者景浩学!退休后出书二十多本!多本珍贵方志大典
发表时间:2024/2/25 15:34:43     文章来源:原创      文章作者:景浩学     浏览次数: 53
 
 

 景浩学的记者生涯

毛竹导读:中国的记者多,但是真正的记者并不多。记者工作,对某些记者说白了就是“一碗饭”,拿到通稿,改头换面,快快发表,完成任务,拿到稿费,得到荣誉,业绩突出,得到晋升,就可以了。记者工作,对某些记者,注入的却是一生一世的痴情。景浩学就是这样一位中国少有的痴情写作的记者。这样的记者毛竹想称他们为真正的记者。他们的文章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与分析与观点,他们的文章有独属于自己的风格与语言。他们的文章是深入采访后的原创文章。他们的文章有生命力,多年后仍被读者反复想起。
引起我注意到景浩学记者的是这样一件事情。
有一年,中原油田记者站的记者站站长景浩学来中国石油报社开工作会议。景浩学对毛竹等几位中国石油报的编辑说:百年以后额死了,额希望你们在中国石油报社的某棵大树下挖个坑儿,把额的骨灰埋进去,额就幸福了。因为额太喜欢记者这个名称了,因为额太喜欢写作这份工作了。
景浩学的实际行动,更是让其对记者工作的痴情真可谓昭然若揭。景浩学对记者工作的痴情还特别地表现在他退休后。可不是?多数记者退休后就搁笔了甚至封笔了。大不了写作玩玩。大不了写点回忆文章乐乐。浩学居然在退休后更加全心身地投入写作。仅退休后就出版十几本书,
更有,景浩学记者写作不喜欢用电脑,这十几本书居然全是景浩学用笔用纸,一笔一划地写出来的。特别是那几本大厚书,真可谓“都言作者痴,谁知其中味”。
景浩学退休后,从中原油田落叶归根到西安市,景浩学出生的地方。景浩学记者每天凌晨三四点就起床了,伏案写到天亮,这才收笔去送孙子去上学。写作已经成了景浩学不能停下来的习惯。这可真叫活到老写到老。这可真叫,“外境”易改,热爱写作的秉性难移。
这可真是“雨足高田白,披蓑夜半耕。人牛力俱疲,东方殊未明”。

 

景浩学在职时采访的人物从上到下、形形色色,写出的作品有滋有味、汗透纸背,更是主编了《龙城记事》《中原油田志》那种厚厚的志类大典。那可真算是能流芳千古的珍贵志类大典。景浩学退休后,其骨子里对写作的痴情更是显露出来。这么多年笔耕不辍,其文章更是既贴近泥土又贴近时代。其书《西安记忆》《西安改革足迹》又属志类典类珍贵作品。
景浩学在中原油田时,中原油田有福了,中国石油有福了,中国石化有福了。景浩学回到出生地西安,不仅周宋村有福了,而且西安有福了,甚至陕西都有福了。
因为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帮做事情的人,任何一地区的人民,都需要一个踏踏实实的客观纪录者。而这正是一个地方精神能量得以传承的一种方式。

 

 

 

 

 

 

今年是我景浩学 76 岁生日,回忆这 70 多年的生平,既平凡又不平凡。 如果仅从个人的生平去回忆,实在是平凡的。如果把个人的生平和社 会和国家的经历结合起来,回忆个人的经历,是不平凡的。

我出生在古都西安市的一户 农家,是秦人,但我的祖先并不是 秦人。我姓景,景姓乃楚人,先祖 乃楚国贵族。战国时期,楚国有屈、 景、昭三大贵族。西汉初年,汉王 朝为巩固其统治地位,将屈、景、 昭三大贵族中的数万人迁徒至陕 西关中地区,我的先祖从楚地来到 长安。虽经朝代更替和历史变迁, 我的祖辈一直生活在古都长安。

我生于中华民国 37 年,即公元 1948 年农历 8 月 26 日。这一年, 西安尚处在国民党政府统治地区。这一年,国共两党两军处于决战时 期,中国共产党和解放军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的领导下,先后对 国民党发动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并取得胜利。1949 年 5 月 20 日,西安获得解放。1950 年至 1951 年,西安地区在党和 3 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完成土地改革任务,因我家有 6 口人,有 18 亩 耕地,被定为中农成分。1954 年,成立初级合作社,1956 年成立高 级合作社,我家土地和牲畜入社,父母亲成为合作社社员。我从懂事 时,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成长。我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 旗下。

1956 年,我 8 岁时开始接受启蒙教育,在村小学读书。这一年, 全国开展扫盲活动,我虽是刚认识几个字的小学生,仍参加扫盲活动, 将刚学会的几个字写在小黑板上,在村口让过路的村民来认,如村民 不会,我和小学生便教他们认读。初小时,我任少先队中队长,当时 开展“除四害”活动,我带头参加。

1960 年,全国出了少年英雄刘 文学,班主任杨秀芳老师带我到西安剧院,观看话剧《刘文学》,我 立志向刘文学学习,做革命接班人。1962 年,正是三年经济困难时 期,当时中专、中技学校停办,各中学招生减少,中学录取比例仅为 20%,我们村同年有 20 人参加中考,仅我一人考上西安市第五十二

(1966 年 9 月在北京天安门前留影 1966 年 12 月在延安宝塔山下留影 4 中学。)(照片待插)

在中学三年中,我认真学习,1965 加入共青团,同年考入航 空工业部秦岭中等专业学校。1966 年,我两次到首都北京,见到伟 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同年步行到革命圣地延安。

1969 年中专毕业后, 分配在航空工业部秦岭电工厂工作。 我在车间当工人期间,积极参加车间的宣传工作,任车间宣传组 组长,工作之余从事宣传工作,年年评为先进生产者。1974 年,我 光荣入党。1977 年我被提为干部,先后任秦岭电工厂一 分厂政治处干事、秦岭电工厂党委宣传部新闻干事,主要从事企业对 外宣传工作。

从 1977 年至 1979 年,我先后在陕西日报,陕西人民广 播电台发新闻稿数篇,同时,创办《秦岭通讯》。

1979 年初,我在陕西工 交干部管理学院学习三个月, 学习企业管理知识。同年 8 月, 我参加中共陕西省委党校专 业理论班考试被录取。从 1979 年 9 月至 1981 年 12 月,我在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专业理论 班学习,先后学习了哲学、政 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中共党史、党建,均获得较好成绩,其中中共党史课考试成 绩为 97 分,荣获全校第一名。

(1980 年我在陕西省委党校留影)(照片待插)

我的 毕业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

毕业前,班主任李庆兰老师告诉我, 要将我推荐到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工作。此时,石油工业部中原石油勘探局到陕西省军工企业招干,优惠条件是可将本人家属、孩子转入企 业。这时,我的妻子和孩子都在农村,我从个人利益和家庭生活考虑, 决定到石油企业工作,得到批准。

1982 年元月,我离开西安,前往河南省濮阳县,到石油工业部中原石油勘探局工作。我被安排在局党委宣传部工作。在油田机关工作半 年后,到油田前线指挥部从事宣传工作。

1984 年,原石油部部长、 时任中原油田会战领导小组组长宋振明领导中原油田开展工农 共建活动,我任共建活动办公室宣传组组长,后被任命为局党委宣传 部宣传科副科长。

1983 年,我参加新华通讯社河南分社举办的新闻 培训班,学习 3 个月,期间任新闻培训班党支部书记。

1984 年 10 月, 中原油田党委组织部分处级干部到福建省三明市学习城市文明建设 经验,由油田党委副书记田庆鲁任团长,我任秘书。

1985 年 2 月, 河南省委在洛阳召开全省城市文明建设会议,我作为油田的代表参加会议。我代表中原油区工农共建办公室在会上发言,介绍工农共建文明 经验。时任河南省委副书记,省长何竹康参加会议,河南省各市、地、 县领导数百人参加会议。 1985 年 4 月,国家经委在北京召开会议, 宋振明代表中原油区共建活动领导小组在会上介绍经验,其讲话稿是我写的,并亲自送到北京,并应邀参加了这次会议。时任国家经委副 主任袁宝华主持会议。1985 年,我被任命为中原油田党委宣传部新 闻文化科科长。同年,我被中原石油勘探局党委授予“优秀政工干部” 6 称号。

1983 年至 1985 年,石油工业部在中原油田组织三年科技攻关会战,中原油田成为全国能源工业的新闻热点,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胡耀邦、李先念作了重要批示,全国各大新闻单位纷纷派记者到中原 油田采访,我作为油田党委宣传部从事对外新闻报道的工作者,全力 配合采访,先后配合新华社记者齐大庆、杨英兰、杨玉生、王刚、解 国记,人民日报记者郭伟成,河南日报资深记者关涛、江涛、袁漪, 工人日报记者彭启炎、韩继友,经济日报记者牛守贤,中央广播电台 记者张欣,中央电视台记者王致贞采访,配合著名作家肖乾在油田采 风,陪同全国政协考察团长杨拯民、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在油田考察。 我先后在河南日报、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河南广播电台发表多篇新 闻稿件,使中原油田在全国产生巨大反响。

1986 年, 石油工业部成 立中国石油报, 在各油田成立记者站,我被任 命为中国石油 报中原记者站站长。从 1986 年至 1993 年,我带领记者站记者深入油田第一线采访,采写了数百 篇新闻稿件,中原记者站年年被中国石油报评为先进记者站,

(我同中国石油报社社长魏宜清合影)(照片待插)

我被中国石油报年年评为先进记者。

1986 年中原油田卫 164#发生强烈井喷, 在 20 多天制服井喷中,我天天深入到井喷现场采访,向中国石油报、 河南日报、河南广播电台发送新闻稿。由我采写的“中原油田八百勇 士胜利制服井喷”新闻稿被评为 1986 年河南省好新闻一等奖和中国 石油报优秀新闻奖。

1987 年,河南省考古队在中原油田进行考古,发现濮阳县西水 坡仰韶文化时期古墓群,我配合考古队丁克俭队长在现场采访,到北 京国家文物局汇报。由我和李苒采写的“中华第一龙在中原发现”新闻稿,在中国石油报上刊登。文中报道在该处 45 号墓中有 6500 年前 一具人骨,长 1.84 米,其身两侧有用贝壳砌成的龙虎图案,河南省 考古研究院认为该人骨乃三皇之一伏羲,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专家冯时对此深入研究,认为该人骨四周有二十八宿图案。由于这次发现的 龙图案是中国至今考古年代最远的,被称为中华第一龙,故濮阳被称为龙城。该人骨和龙虎图 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1988 年,中国石油报为提高新闻记者、编辑业务素质,调我和报社谭荣修、郑崇德、吴纯 忠、田永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学习新闻业务,使我系统地学习了新闻史、新闻采访写作知识,提高了新闻业务素质。

(我同王武录合影)(照片待提交)

期间,经王武录老师介绍,我拜访和采访了人民日报原新闻部主任田流同志,撰写一篇采访记《独立的艰苦的劳动——访人民日报高级记者田流》,该文刊登在《石油新闻之友》第二期杂志上。

新华社原社长穆青提倡新闻散文化,要求新 闻既要真实,又要生动,提高可读性。我通过在新华社和中国社科院 研究生院新闻系学习,在油田第一线采写石油新闻,力求真实生动。

我在 1990 年年初采写的《中原油田打响新年夺油会战》,刊登在中国 石油报头版。中国新闻学院教授、教务长徐占焜时被聘为中国石油报顾问。徐占焜读了我采写的这篇新闻稿后,称“这篇新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石油职工的劲头,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我作为记者站长,带 头深入油田生产一线采写石油新闻,同时积极培养初入新闻工作的年 轻同志业务上不断进步。我推荐任玉霞记者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系研究生。

(记者站同志送任玉霞到北京学习、工作)(照片待提交)

任玉霞,后调中国石油报社工作。任玉霞进步很快。

1989 年 5 月,中国石油报社安排我到胜利油田采访,我任采访 组组长,同行前往采访的有 3 位记者。到胜利油田后,在中国石油报胜利记者站长李博生协助下,我和采访组同志分别到采油厂、油建公司等单位采访。此时,胜利油田正组织油田会战,我和李博生到会战单位采访,采写了会战新闻,发到报社,该新闻稿刊登在当月中国石油报头版头条。

同年 9 月,中国石油报社再次任命我为采访组组长, 带领报社北京记者站龙莉和大港油田记者站长杨刚,前往新疆塔里木油田采访。此时,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在塔里木组织石油勘探开发会战,我们一行三人从北京乘飞机到乌鲁木齐,后乘汽车到库尔勒市, 然后乘军用飞机到达塔里木探区塔中一井采访。该井场位于沙漠之中,我们在井场采访一周时间,共同采写一 篇长篇通讯《敬礼,征服“死 亡之海”的勇士》,深入报道了钻井队的石油钻井工人的事迹。该文发表在当年 10 月 21 日中国石油报头版, 编辑部配发了评论。该新闻 在中石油总公司和各油田产 生积极效果。

(景浩学同龙莉、杨刚在新疆塔中一井留影)(照片待提交)

1993 年,我被中原油田党委组织部调任河南省濮阳(中原)电视台副总编辑,从电视台和油田部分二级单位调16 人,组建中原有线电视台,由我领导该台工作。

从 1993 年至 1997 年四年中,我将全 部精力用于电视新闻管理工作,每天安排记者采编油田电视新闻,在 有线电视台播出。有重要新闻和专题电视新闻,我带领摄像记者深入 新闻现场采访,亲自写文字稿。对每天发出的电视新闻,我不仅从文 字上修改,而且指导编辑进行合成,在播出前审看整套新闻节目。除 每天编播电视新闻外,每周组织一部专题新闻进行播出。在这四年中, 我们采编的许多电视新闻和专题电视新闻先后在河南省电视台播放, 有 10 多部电视新闻获奖。在濮阳市和中原油田,由我主管的中原有 线电视台播出的电视新闻收视率都很高。我为中原油田和采油一厂、 采油二厂、采油四厂采写的电视新闻系列报道,受到油田职工的好评。 由我采写的《科技之花——中原油田采油一厂油气集输系统新技术研 究和应用》电视 专题片长达近 2 小时,厂长曹文忠和勘探局主管领导审看后很满意,该技术作为 中原油田向国家申报的科技项目获奖。

同西安市委书记崔林涛在西安合影 11 在河南省濮阳(中原)电视台工作期间,我计划整理出版在油田 从事新闻工作中所发表的新闻作品。时任《新闻战线》副总编辑,后任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武录老师给我以支持和指导。我将在各报纸、电视台发表的 140 篇消息、通讯、人物专访、调查报告、记者 来信和电视新闻、电视系列报道、电视评论、电视专题进入分类整理, 对每种新闻类别,撰写了经验与体会,并从理性上加以阐述。清华大 学教授孙宝寅同志审看了我的新闻作品,决定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时任人民日报社社长、中国记者协会主席邵华泽题写了书名。中国石 油报社社长兼总编辑魏宜清同志为该书写序。1996 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我的新闻作品集《情系中原——产业新闻及其采写谈》, 全书共计 34 万字,印刷 3000 册,出版社留 1000 册在清华大学和全国各文科院校发行,2000 册在各油 田和河南省各新闻单位、省、地、 县新闻宣传部门发行,受到各方 面好评。该书中 70%的新闻作品是我任中国石油报中原记者站长八年中采写的。

从 1986 年至 1993 年八年中,我在中国石油报中原记者站任职期间,曾得 到中国石油报社领导魏宜清、张恕基、王福印、苏天中、薛时文、杨合厚、曹双桢及报社各部门12位同志的指导、支持和帮助。在这里,我向他们表示感谢。

1997 年,根据中石油党组决定,由原石油部副部长张文彬、李 敬负责主编《石油师人》系列丛书,每个油田组织编写一本石油师人在油田记实。中原油田党委决定由我任编写组长,主编《石油师人在中原油田纪实》一书。在我接受此任务之前,中原油田先后组织两次编写此书,均未成功。我接受此任务后,脱离电视台工作,专职从事此书编写工作。中原油田组织先后从三个厂处级单位借调 三位宣传科长,由我任主编。我们从资料收集到编写完成,约一年时间。其间,我几乎每个月要到北京, 亲自向李敬老部长汇报编写情况,有时吃住在李敬部长家里。为深入了解时在 中原油田担任领导职务的刘占仓、胡振民、满应科等石油师人局外级领导干部的情况,我亲自走访。 为了解宋振明老部长和李晔老书记的历史资料,我先后到北京和山东东营市走访有关人和本 人。我在李敬老部长家就餐时还采访了山东省副省长李晔。

为使编写事实准确真实且内容生动可读,我多方收集资料,反复 修改,多次征求尚健在的石油师老领导们的意见,先后两次向油田党委主管领导和编委会征求修改意见,在获得石油师老领导的满意后, 送交李敬部长定稿。1998 年 6 月送至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全书共 计 23 万字,全面系统地记述了石油师人在中原油田勘探开发中做出 的贡献。该书成为对广大石油职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

1999 年,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 五十周年,中国石化报社决定组织编写新中国成立五十年石 油石化系列报道,借调我到中国石化报社,从事中国石油石化五十年系列报道工作。时任中国石化报社社长何绍改亲自主持指导系列报道活动,成立了由潘国强副总编、陈伟立、孙克和我组成的采编组,从事系列报道工作。

这时,我虽已离开中国石油报,但中国石油报社领导和北京记者站及油田记者站同志仍配合和支持我从事这次系列报道。

在中国石油报社成立十周年时,魏宜清社长和报社同志邀请我到涿州,参加中国石油报成立十周年庆祝活动,使我十分感动。

为了解新中国召开的 第一次石油工业会议情况,我采访了原玉门油矿矿长、后任西北石油中国工程院翟光明院士 。我采访了管理局副局长的邹明同志。这时,这位老人已 86 岁高龄,仍能清晰 地回忆1950 年 4 月在北京召开的这次会议,称这次会议是新中国石油工业的起步。我收集了 20 世纪 50 年代玉门油田、延长油矿、克拉玛依、四川石油会战情况。

为了解“1958 年 2 月 27 日,时任中央书记处总书记邓小平听取石油工业汇报,作出中国石油勘探由西北向东部战略东移”这件事情,我采访了中国工程院翟明院士。翟院士告诉我,在邓小平作出石油勘探战略东移决策后,石油部在余秋里部长和地质部李四 光部长的领导下,石油工业战线在中国东北、华北展开大规模石由勘探会战并取得成果。

东北是我国石油工业的重点地区,我先后在大庆油田、吉林油田、 辽河油田、东北输油局采访。在大庆油田采访中,中国石油报大庆记者站同志积极地配合我采访。我先后到大庆油田第一口井松基三井、铁 人纪念馆和有关部门采访。为了解铁人王进喜的事迹,我采访了王进喜的长子王月平同志。铁人王进喜为中国石油工业发展而献身,他曾发誓“宁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他将全身心投入大庆会 战作出卓越贡献,其 年仅 48 岁就离开人 世。他去逝的当晚, 周恩来总理亲自到病房向王进喜遗体鞠躬。

(在大庆油田的采访过程中,我与王铁人儿子王月平合影)(照片待提交)

在吉林油田采访期间,中国石油报吉林记者站站长许春发热情接待并配合我采访。我到采油厂和水上计量站采访。

在东北输油局采访期间,记者站老站长、东北输油管道报社社长刘晚成接待并配合我采访,向我提供了东北管道建设的资料。

在辽河油田采访期间, 辽河记者站站长、辽河石油报社社长赵永河同志热情地接待了我, 记者站的同志们配合我到辽河油田第一口井和采油厂采访。

我每到一个油田采访,都得到了中国石油报记者站同志们的积极配合,使我顺利地完成了采访任务。

在中国石化报工作的两个月中,我先后编写了《拉开发展石油工业的序幕》、《历史性突破的第一缕曙光》、《新中国石油战略 向东大转移》、《新中国实现石油基本自给》、《中国第二大油田迅速崛 起》、《贯通神州大地的能源大动脉》、《昂首跻身世界产油大国》、《新 中国乙烯工业实现新跨越》、《我国石油石化工业走向世界》、《石油石 化工业在改革中迈向新世纪》、 《发扬创业精神从胜利走向胜利》 等十一篇系列报道。同时,由中国石化报社同志采写的十九篇石化系列报道先后刊登在中国石化报每期头版。这次系列报道在中国石油石化战线产生积极效果, 使石油石化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全面地了解新中国五十年石油石化发展的成就,从而受到鼓舞。

在中国石化报陆续刊登我们的系列报道之后,我向何绍改社长建议出版一本书, 得到何社长的赞同。由潘国强副总编和我统编、由中国石化出版社出版的《辉煌之页——新中国石油石化工业五十年光辉足迹》一书问世。时任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经理李毅中为该书写序。该书在石化系统发行。

在完成新中国石油石化系列报道后,我回到中原油田,将我采写 的有关石油工业的十一篇报道在中原石油报连载三个整版。此时,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办公厅决定编写一部中国石油工业勘探开发专著,油田党委安排我编写中原油田勘探开发一文,我在张晋仁总地质师的帮助下,编写了三万字的《中原油田勘探开发》,交中国石油天 然气总公司办公厅,获得好评。 为纪念原石油 部部长宋振明同志, 在曾任宋振明部长 秘书,后任大庆石油 管理局局长王苏民同志的倡议下,大庆油田出资将编写一部《宋振明回忆录》。2000 年经中原油田党委同意,受原中原石油勘 探局局长金毓荪同志的委托,我承担撰写宋振明部长领导中原油田科 技攻关会战和组织工农共建的文章,我用一月时间完成撰写任务,同 时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总地质师金毓荪同志一起,前往大庆油 田进行稿件审定工作。我和金局长合作的文章获得编委会审定通过。 同老领导金毓荪王福印在北京相聚 17 这是我在中原油田在职期间撰写的最后一篇文稿,收录入《宋振明回 忆录》一书。 2001 年初,我决定以工 伤为由办理提前退养手续, 告老还乡。但此时我 53 岁, 正当壮年,仍可为家庭和社 会力行。我计划退养回西安 后从事民间环保。为此,我 到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求教, 在北京书店购买十余本有关 环保的书。回到故乡西安后, 我与西安市环保局宣教处处 长高晓萍同志联系,时其兼 任中国环境报西安记者站站 长,聘我为特邀记者。我先 后又与陕西省环保厅宣教处白处长和陕西省妇联“妈妈环保组织”联 系。从 2001 年至 2002 年,我先后在中国环境报上发表环保新闻 10 多篇,有力配合了省市环保部门的宣教工作。我撰写的环保论文被陕 西省委宣传部评为三等奖。我参加了梁启超的孙子、北京大学教授梁 从戒在西安举办的环保讲座,同北京地球村环保组织廖晓义在西安进 行环保活动。 2003 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计划编写《中国石油钻井》一 采访著名艺术家常香玉及其丈夫陈究章 同著名诗人李季的夫人在中原油田农场 18 书,时任中原油田钻井集团公司总经理杜晓端聘我回油田,参与编写 中原油田钻井史。我回到油田,配合油田钻井集团宣传科长田其中共 同编写完成了中原油田钻井文稿。 中原油田所在地区在几亿年前,曾是海洋,经过几亿年的沉积, 海洋中的生物在高温高压下变成石油和天然气,随着地壳的演变,沧 海变桑田,在濮阳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新中国成立后,地质 部和石油部先后在该地区进行油气勘探。1975 年由河南油田 3282 钻 井队钻探濮参一井发现油气流,1983 年石油部在濮阳地区组织石油 科技会战。因濮阳地区地下有丰富的油气藏,才有中原油田。因中原 油田投入大规模油气开发,河南省将安阳地区东部 8 个县划出,成立 濮阳市。中原油田和濮阳市均应运而生,油田总部在濮阳,濮阳是石 油城。这种因有自然资源而形成的城市,在中国乃至世界上为数不少, 如大庆市、东营市、卡拉玛依 市、玉门市等。为将中原油田 和濮阳市的发展史结合起来撰 写,我在配合完成撰写中原油 田钻井发展史后,萌生了撰写 一部中原石油城历史的意愿。 我将此想法同中原油田老局长 胡振民、曾任濮阳市市长周沛、 油田总工程师杜晓交换了意见, 得到赞同。我请他们作顾问, 19 由我收集资料,主笔撰写这部石油城史书。我在中原油田工作多年, 已掌握大量资料。为全面系统地收集油地历史资料,我在濮阳市档案 局和市政协和濮阳地区新闻单位收集资料。时任濮阳市档案局局长井 文甲、濮阳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景力文和濮阳日报、濮阳市地方志 办公室的同志全力支持我收集资料,中原油田各部门也支持我收集资 料。濮阳市和中原油田的老领导给予支持,提供了许多资料、图片。 从 2003 年 3 月至 6 月,我集中 3 个月时间,将撰写石油城发展史所 需的资料收集完。同年 6 月,我将这些资料带回西安,在我的故乡家 中开始整理资料,拟定提纲,动笔撰写。每天凌晨 3 时,我就起床, 动笔撰写。从 2003 年 6 月至 2006 年 6 月,我用三年时间,完成初稿。 在西安家中,先后修改四次,最后形成 120 万字的书稿。2006 年 6 月,我将初稿带到油田,先后征求三位顾问的意见。在濮阳市征求市 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巩魁生同志的意见。在油田征求油田档案管理处处 长李士竹的意见,首先将书名确定下来,大家一致赞同该书名为《龙 城纪事》,全书以编年史为结构,分为五十章。在征求各方面意见后, 经过修改,定稿为 110 万字。周沛老市长为该书写序。为计划印制该 书,我与中原石油报社印刷厂达成协议。为正式出版该书,在我曾就 读的陕西省委党校老同学王新民、西安出版社总编辑王颖、出版社策 划部主任李宗保的支持下,由西安出版社出版。时任中原油田党委宣 传部部长范锐亲自签发了给西安出版社的推荐信函,使该书在西安出 版社得以出版。该书精装印制一千册,首先向濮阳市档案局、濮阳市 政协文史委员会、濮阳市图书馆、中原油田档案管理处、中原油田图 20 书馆捐赠若干册,向濮阳市委、政府老领导吴贵增、赵良文和中原油 田局级老领导每人赠送一册,向西安出版社捐赠 30 册,向在资金上 给予支持的单位赠送若干册。此书在濮阳市和中原油田发行后,得到 各方面的肯定和好评。曾任濮阳市委第一任书记的吴贵增同志说: “《龙城纪事》内容全面真实,把濮阳和油田的关系讲清楚了,这本 书有收藏价值。”老书记的评价,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 2006 年中原油田准备组织编写《中原油田志》,成立编委会和编 写组,油田档案管理处原处长李士竹担任编写组负责人,聘我参加编 写《中原油田志》工作。编写组成员多为退休的企业干部,均未从事 过编写史志工作,编写组邀请河南省和濮阳市史志专家讲课,进行集 体学习。召开全油田各公司厂处党委宣传部门干部进行动员。编写组 成员先后到玉门油田、青海油田、胜利油田、江汉油田进行考察学习。 在编写提纲确定后,编写组每 个成员分工负责编写。分工我 编写“钻井工程篇”和“公安、 消防、武装篇”。从 2006 年至 2010 年,从收集资料到编写 出初稿,历时四年,我负责编 写的“钻井工程篇”共计 20 万字,“公安、消防、武装篇” 共计 10 万字,编写组对我编 写初稿进行讨论修改和专家 21 审稿,2010 年完成《中原油田志》编写工作。 2011 年 6 月,我携全家从中原油田迁徒回故乡西安。此时,我 已年过 60 岁,已进入老年,可谓告老还乡。临别时,原油田宣传部 门和油田文化部门老领导郭荫芍、仝相和、李士竹、王国忠、徐德祥 等同志为我设宴送别。此前油田电视台同志也为我送别。年已 80 多 岁的老局长胡振民夫妇为我送别。濮阳市华龙区委徐书记和同事张翠 萍为我送行。虽是告老还乡,并非回乡养老。返回生我养我的故乡后, 我向故乡周宋寨村党支部、村委会报到时,向时任村党支部书记周贵 杰、村委会主任周随合建议无偿为周宋寨村写村志,得到村党支部、 村委会的赞同。从 2011 年至 2015 年,我用五年时间,通过走访村民, 到有关地方史馆收集资料,编写出 70 万字的《周宋村志》,经西安市 雁塔区地方志办公室、西安市新闻出版局审查批准出版。由陕西三合 印务公司印制精装一千册,先后送陕西省档案馆、西安市档案馆、陕 西省图书馆、陕西省地方志馆、西安市图书馆收藏展出。2017 年在 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上展出,被国家档案馆收藏。在我编写《周宋村 志》后,协助周宋寨党支部、村委会建了《周宋寨村史馆》和周宋寨 文化广场、周宋寨《大明怀远将军园》,成为该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从2016年至2021年,我先后应邀为西安市和西咸新区的新丰村、 陈家庄、老烟庄、岳旗寨、北石桥村、西晁村、双旗寨编写了村史, 分别刊登在西安市文史刊物上。2018 年,我被西安市雁塔区政协文 史馆聘为文史馆员。2021 年,在中国共产党建党 100 周年之际,我 将退休后回到故乡西安撰写的文史稿和村史汇编成书,由西安市雁塔 22 区文史馆印制。该书既有古长安史,又有西安近现代史,全书共计 40 余万字,作为我献给建党 100 周年的礼物。2021 年,我经组织部 门特批,获得《在党五十年》纪念章,深感荣幸。这一年,西安市筹 备《西安记忆》永久性展览馆,其内容为近百年中国共产党在西安地 区的发展史馆,聘我参与该馆的筹备工作。从 2022 年至 2023 年,我 通过收集资料和采访,编写了《西安改革足迹》,该书记录了从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西安市在改革开放四十年所取得的建设成就及 新地标。全书共计 86 篇,约 20 万字。该书被陕西省图书馆、西安市 图书馆、西安市档案馆收藏。西安市档案馆将该书重印,上报给国家 档案局收藏。 公元 2024 年元月 22 日于故乡西安市


 
版权所有 东方竹子国际互联网 中国华人民共和国信息部备案号 京ICP备090378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