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邮箱:1050151929@qq.com
电话:15811463692
 相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巴山烟雨>>巴山地理                       

毛高田带大巴山百多名离家出走的紫阳茶马古道
发表时间:2019/7/27 17:49:54     文章来源:今日紫阳      文章作者:佚名     浏览次数: 974
 
 

向阳镇距紫阳县城6.5公里,北临城关镇、焕古镇,西接红椿镇。向阳镇是一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秦巴深处育明珠,汉水河畔竞风流。”美丽的向阳镇栖任河而生,寄茶山而依,任、渚两河“鸳鸯水”绘就向阳锦绣山河。清朝中叶以来,向阳就有了“小汉口”的美誉,商贾如云,湖北、江西、四川等地客商在此都建有会馆。临江而建的“报恩塔”,饱经历史沧桑,诉说着一段知恩图报的美丽传说。境内有享誉全国的西北茶叶研究所,茶山秀美,民歌悠扬。旅游资源有瓦房北五省会馆,茶马古道,芭蕉渡口等。

 

▲向阳镇瓦房店吊桥

从紫阳县城出发,沿汉江最大的支流任河朔流而上,不多会儿就可到达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五省会馆,始建于清乾隆末年,现为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会馆中的壁画绘于清道光至同治年间,是陕西省目前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壁画。

 

▲北五省会馆鸟瞰图

明清时期,瓦房店以其独有的地理和交通优势,成为整个陕西重要的货物集散地之一,商贸活动繁荣。全国南北客商为了保持乡土联系,增强商业竞争力,纷纷在瓦房店修建会馆。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紫阳境内共有商号76家,涉及陕西、山东、山西、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川、江西、福建10个省,会馆分布于县城和其他乡镇,其中瓦房店就有17家。现在,在瓦房店遗存下来的就剩下北五省会馆了。

 

▲北五省会馆老照片

 

 

 

 

1952年,北五省会馆被改造为紫阳县瓦房店乡政府粮库,为了防止粮食受潮,粮库在正殿、过殿墙壁上加装了夹层。55年后的一场大雨,让会馆正殿墙的夹层脱落,县文物管理人员在查看灾情时,意外发现了壁画的痕迹,封匿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清代壁画方才重现于世。

 

 

 

壁画以桃园三结义、千里走单骑、甘露寺等三国故事为主要题材,创作于清道光至同治年间,是陕西境内迄今发现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清代建筑壁画,在国内也较为罕见。

 

 

▲报恩塔

临近瓦房店,这里有一座报恩塔,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有一外地客商,带家犬路过瓦房店,在任河边的草丛中方便时丢失了银两,半月后他抱着侥幸的心理去草丛中寻找,发现丢失的银两压在家犬身下,而狗已死。客商为家犬守护银两不惜饿死而感动,便用那些银两建塔刻碑,纪念这只义犬。于是就有了矗立在任河边几百年的报恩古塔,以及流传久远的义犬忠义的故事。

 

▲向阳木鱼包茶园

说到向阳,就不能不说向阳的茶。去过陕南的人都知道,紫阳富硒茶很有名气,真可谓名副其实。不仅色香俱佳,而且保健功效与文化价值也受世人称道。这诚然与其生长的地理环境有关,当然也与陕南浓郁的乡土文化有关。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独特的物种,独特的物种产生独特的文化气质,这是自然法则,也是社会规律。最能体现陕南文化特质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这里源远流长的茶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茶艺、茶道、茶礼,在千百年岁月的浸泡中,逐渐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茶,不仅成为世人醒脑提神、有助消化的生活必需品,而且在历史上还一度成为促进世界贸易、推动文明发展的“绿色能源”。“茶马互市”、“以茶制夷”的故事就是有力佐证!

 

 


2013年5月,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了1943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第一条茶马古道的主要发源地——瓦房店会馆群榜上有名。其实,早在2010年“中国第一条茶马古道紫阳高峰论坛”上,西北大学著名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刚为首的专家组就一致认为,中国第一条茶马古道是陕甘茶马古道,成于公元641——835年。陕西省紫阳县瓦房店是这条茶马古道的主要发源地,紫阳茶是这条古道上流通一千多年的重要物资。

 

 

 

据考证,陕甘茶马古道的主要路线为:紫阳——瓦房店——汉阴——石泉——西乡,再过洋县——城固——汉中——略阳,进入甘肃徽县,然后到古河州临夏,整条线路大约10日可到。采用马驮或肩挑背扛的方式,每三四十里停靠歇息,日久沿途便形成一个个集镇,留下诸如:关垭子、罗家店子、羁马庄、碾子垭、腊西坝、茶镇,十八里铺等地名。据相关材料记载,陕甘茶马古道一路从瓦房店古镇起,经西乡、汉中到河西走廊,经回纥及西域等地向西亚、北亚和阿拉伯等国输送,中途辗转西伯利亚,最终抵达俄国及欧洲各国,在1000多年前便融入丝绸之路,是一条极为重要的商贸通道,促进了紫阳县与外界的交流,对陕商产生过巨大影响。另一路从任河进入四川到成都,再经过雅安荥经境内和西南区域的茶马古道相连接。

 

▲红色革命遗址芭蕉亭

1938年,紫阳县办起两所六年制小学,设在芭蕉口关帝庙内的芭蕉小学就是其中的一所,时称“芭蕉口中心国民小学校”。初建校时,只有四级四班,80余名学生,6名教师。1939年春扩大为完小,学生猛增到280多人,聘请教职员12人。是年春,该校音乐教师但敬修(中共地下党员)辞职去省委学习,时任校长张筱灵赴安康聘请教师。当时杨启武(中共地下党员)在教育界颇有名气,被张校长聘任。是年夏,杨被录取到礼泉县邮电部门工作,杨临走时便向张推荐了刘华(化名刘雪亚,时任安康地委组织委员)到芭蕉小学任教导主任。是年冬,又由刘华推荐了刘文彬(化名刘家辉,时任安康地委书记)到芭蕉小学任教。刘华乘着校长常不在家,自己主管校务的机会,便同刘文彬商议,决定将中共安康地委机关从安康师范转移到芭蕉口小学,以便在紫阳与岚皋的巴山深处建立抗日武装根据地。刘华接着又向张校长推荐了罗功远(化名罗长勤,中共旬阳县地下党员)到芭小任教。1940年春,他们团结进步教师吴仲璧,又接收了校工罗鸿忠、学生胡春贵(后改名胡琛)、炊事员陈茂富入党。这时芭小已有6名党员,建立了紫阳县第一个中共党小组,芭小便成了中共安康地委机关的秘密活动据点。

 

  刘文彬、刘华、罗功远等同志以教书为掩护,在学生及家长中开展工作;发动学生同校董的贪污行为作斗争;组织学生春游,到高桥、高滩、毛坝、瓦房店、县城等集镇宣传党的抗日救亡主张,使沉寂的任河、汉江流域呈现出了抗日、进步的热烈气氛。1940年5月13日,由于校董告密,一贯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国民党紫阳县县长陈伟器带保安队到该校抓捕共产党员和进步师生,制造了“芭蕉口事件”。刘文彬、刘华闻讯转移,途中负伤,幸得学生以及开明士绅朱鹤年营救。两月后,刘文彬、刘华分别带胡琛、吴仲璧、罗鸿忠、王崇法等同志安全返回陕甘宁边区。

  中国共产党在芭蕉口点燃的革命火种,唤醒了紫阳人民,培养了一批共产主义战士。1989年,因原芭蕉口小学校址被划为安康水电站的淹没区,校址被迁到现在的蔡家河坝,安康地委机关遗址亦随迁往。1998年,紫阳县委、县政府决定,中共安康地委机关遗址芭蕉口小学为紫阳县革命遗址。并在新建校园内修建了纪念亭。

 

今天,我们轻轻漫步在马帮曾经走过的斑驳商道上,耳边依稀回响着哒哒的马蹄声,还有那身强力壮牙子客们围着货物的讨价还价声。叮当叮当,一串串铃声由远而近,是淳朴勤劳的山民在赶着马队运板石……

“桃花未尽菜开花,夹岸黄金照落霞。自昔关南春独早,清明已煮紫阳茶。”林立风中,想着清代兴安知州叶世倬的诗句,面对静美如画的茶山,神思飘扬,不禁感叹:心若向阳,岁月无恙;人生如茶,何惧忧伤?!


 
版权所有 东方竹子国际互联网 中国华人民共和国信息部备案号 京ICP备09037828号